前些日子一位妈妈来访,咨询自家孩子不愿上学的问题。“他说什么都不愿意去,就想在家里待着,还说觉得人生一点意义都没有。”
这位妈妈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培养孩子上学,结果孩子“摆烂”不干了。
北京大学著名心理教育学者徐凯文老师曾提出一个概念,叫“空心病”。
空心病是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特征是没有存在感;没有价值感、意义感;没有内驱力。
通常拥有这些特征的孩子“很瓷性”,一碰就碎。他们常常会感觉疲惫、孤独、情绪差,认为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看不到希望。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空心病”
“空心病”孩子多数是家庭的养育互动、家庭环境等出现问题,导致的人格或者身心缺陷。
他们可能从小在“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的思想下长大。按部就班于家长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结果孩子的自我被扼杀,他们习惯了凡事被别人安排,依赖性增强,自主性消失,成长为一个空心的牵线木偶。
尤其在他们独立自主意识增强的青少年时期,他们就会茫然,找不到目标,找不到自我价值,找不到人生方向。
如何缓解孩子的“空心状态”
1.明确目标
志向目标能够驱动孩子对生活的渴望,找到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和目标,哪怕当下没那么感兴趣,至少可以获得方向感。
如果孩子实在没有自己当下想完成的事,那就主动去创造,创造环境去找,让孩子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意义。比如:找到孩子自己擅长和喜欢做的事情,学习自己热爱的音乐、摄影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孩子就会感到充实。
2.发展良性社会关系
鼓励孩子寻找“同频”的人,建立孩子自己的“同龄社交圈”。与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相处,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意义的生成和深化,能帮孩子获得归属感和支持感。
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和自己玩得来的朋友交往,正向情绪可以被滋养,负面可以被释放。
3.提升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
鼓励孩子制定一些简单的小目标,然后严格执行,形成自律的习惯,这样可以提升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
当我们面对挑战并战胜它时,会提升对自我能力的认可,从而减少焦虑和迷茫,变得越来越自信。可以定个小计划,比如每天坚持做一件事,然后持之以恒。
4.连接孩子的真实感受
帮助孩子看见情绪,理解情绪,感受情绪,表达情绪。父母也要做到“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不要用情绪来表达”。
让孩子连接自己真实的感受,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满足自己真实的需要和渴望。
结语
“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你将意义带入了生活,生活才变得有意义。”如果还想进一步改善孩子的迷茫,可以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脱离当下的迷茫,找到人生的意义,拥有自己心中的那份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