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见到曾维惠。第一次是今年的8月16日晚上,上游新闻文化频道负责人陈泰湧来讲的那天,恰好她来中益体验生活。那时我们就约定,要请曾老师来讲一场。 我十分期待曾老师的到来。一是经常听作协岷江主席说起她,她是如何如何的牛,每年要出版十来本书(共出版了170余部!著作等身),她是少有“靠笔乐饭”(三毛语)的人,在我等热爱文学仍在为作品发表出版而苦苦摸索的凡夫俗子看来,这是何等难得!二是她的职业曾经是老师,教书二十多年,每年也都会应出版社的邀约去讲几十场。没有人天生会讲,会讲都是练出来的,有上百场的演练,我相信,她一定很会讲。三是我读过她的《我是中师生》两遍,虽然我不是中师生,但是我读初中的学校也在水边,也像她书中描写的背过石头沙子,也有像她书中叙述的食不果腹的艰难生活,读她的书,回忆起往昔的生活,历历在目,身同感受,为那段生活积累的情绪寻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我还曾利用在江津白沙镇开会的时机,选择住在靠近江津师范老校址的酒店,去学校的大门前徘徊,去看当时她们上学依靠浮船桥渡过的驴溪河,去走校园到长江边的小路。能和读过作品的作者见面,甚是惊喜,何况这作品还让人爱不释手?第四,曾老师讲演的题目也让人充满期待:择一事,终一生。许多的人为不喜欢的专业而学习,许多的人为五斗米不得不从事厌烦的工作,很少人能够择一事终一生。能够如此的人,一定是幸福的。她是如何得到这种幸福的? 曾维惠的讲演确实精彩,让我获益匪浅。有朋友记错了时间,以为是晚上——我们在图书馆举行的读书活动一般都在晚上,错过了,要我把曾老师的PPT发给她。曾老师的PPT只是一个讲演的大纲,她看了一无所获。为此,我便将我听来的分享于后,也让没能来现场的朋友们有所收获。 她说,第一,找准自身定位。不熟悉的领域绝不去碰。儿童文学有许多种类,儿歌、童诗、童话、散文、小说、戏剧等,她笃定地选择了童话和小说,在童话和小说领域里深耕,不熟悉的领域她很少主动触碰,也可能做得好,但是,做不到自己认为的优秀。 她说,第二,要坚守精神家园。当她在九一年偶然进了师范校儿童文学小组之后写的一篇童话作品发表之后,她就进入了童话的世界。她乐此不疲地写了十六年,直到2007年在台湾出版第一本书——《想飞的石头》。现在她为完成出版社的稿约累,当年也为作品集结出版烦。当年她教两个班的语文,还当班主任,都是用别人休息休闲的碎片化时间来写作,她引用了鲁迅的那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有的。”她完全没有节假日、寒暑假,她说,“想要把事情做好,总要用时间来堆。”啥事“都是干出来的,苦出来的”。“许多人看到的,是我光鲜的一面,没有看到我累成狗的模样。”是呀,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呢?一定要在选择的一件事上,好好干它十来年再说。这让我想起了那条万小时成功定律。 她说,第三,要深耕主题出版。出版社也是企业,要生存,当然要出版好书。她说,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能够紧跟时代的作品,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她谦虚地说,她的许多作品能够出版,能够获奖,与主题出版有关,其次才是技巧,写得好看。她说她的《竹海寻踪》是适应大熊猫国家主题公园这个主题,《长腰山,十八锅》与非遗传承的主题紧密相关,《王顺友——大凉山的希望信使》写的是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邮政信使。自己的写作才能要和出版社的要求,要双向奔赴,才能形成出版的书籍。 她说,第四,书写家乡情怀。她热爱她的家乡,她有意识地把她的家乡融进作品之中,像《你好,四面山》《大窝铺,小档案》《长腰山,十八锅》《我是师范生》《中师儿女》等,她都有意识地将江津介绍给世人。 她说,第五,没有捷径可走。很多人问她,你的书为什么不愁出版?怎么才能快速出版图书,怎么才能快速让作品获奖?她说,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写好作品。有些弯路,必须要走,有些挫折,必须要经历。她举了一个把耳环放进纸巾扔掉的例子,她经历了,她把自己经历的事讲给女儿听,想让女儿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女儿在毕业的时候,仍然将耳环包在纸巾扔掉了,“我说出来教给她,她没有亲身经历,她是不会记住的,只有她自己亲身经历了,她才会牢牢记住这个教训。”只有不停地积累,不停地书写,才有可能写成功。她引用了她父亲给她说过的话:你哄地皮,地皮哄你的肚皮。重温这句我们的父母也常说的这句话,我陷入了沉思。 她的结尾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这些,只是曾老师演讲的大概内容,我的记录远没有现场精彩,文字只能是文字,现场,永远是现场。 选择在下午的时间,也让一些从来没有参加读书会的知联会会员、新专联会员参加了。我们读书会的时间和地点一般不变,就是防止一部分“马大哈”把时间和地点弄错,但是在不同的时间举行,也可以适应不同的人群,比如白天和晚上,比如工作日和周末,这都是可以探索的。 此次活动,因为曾老师的时间安排太紧,就没有安排有奖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