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堂传奇故事汇编 作者:杨再奎 湛小燕 第一章 古刹未解之谜 第三节 古寺地界之谜
(银杏堂古文物石刻碑记)
银杏堂(明代称蟠龙寺),作为石柱境内最大的一座寺院,谁也想不到它有多大的面积。附近村民说:民国时期它都还拥有方圆二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解放后分田到户,它的土地养育了整整一个村的人,也就是现在河嘴乡银杏堂村的土地都是原银杏堂的土地。
追溯历史,明朝时其拥有的土地远不止这些,寺内残留的清乾隆年间残碑还有明确记载,西至现今河嘴乡庙坝(3.5公里),东到今联盟村(1.5公里),北至整个盘龙山和金盆(屏)山(约2.5公里长),南金鸣寨(今联盟村)。寺院土地面积的公布还都是朝廷下发的。
韩隆十六年碑为石柱宣慰司告布,光绪年间由川东兵备道告布,另一块则刻有总督部堂张,碑正文为“特授石柱直隶理民府…”等,内容除了土地封赏,还有一些加级类的。只可惜寺内碑文在文革期间都被农户尽数捣毁,用去充当房屋基础石,修筑猪圈、厕所等,现收集回来的没有一块是完整的,因此难以详细界定。
根据目前发现的一块《银杏十四景》(此碑年代无考,因碑下半部不知下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应是清乾隆年后所刻,寺庙更名银杏堂是在乾隆年间)碑刻内容来看,其土地拥有面积大得惊人。我们曾按照断碑上所残留的文字记载逐一查证,最远处竟远离现在的银杏堂二十八公里。也就是现今的湖北省利川市罗浮店镇坪镇乡的王母城。下面笔者将能辩认的碑文共享如下,省略号表示以下无字。
“带水屏…(指蟠龙山官渡河),
崖前燕子…(指现临溪镇小学崖壁,原正龙寺)
嵯峨王母…(指寺庙对面山型暗藏的一尊女像)
龙兴凤辇巧…(指盘龙山与王凤沟)
城临王母…
点头石纳悟…
凌霄城郭隔…(指王母城远景,每逢天空放晴,站在金屏山远视王母城,云城王母如海市蜃楼般悬于空中。)
天然玉带锁…(指官渡河)
宝珠光放…(寺庙对面元宝山,每当晨间太阳升起,此山中间突出的似圆珠部份金光一片)
天母云城…(现湖北王母城)
石和尚悟…(现石柱河嘴乡联盟村与湖北罗浮店花园村交界处,又名船石山,山型似船得名,船仓中间部份有两石柱酷似僧人,现称三角石石和尚,古为通湖北必经之路,明代高僧破山大师曾有诗赞此山。)
朝阳远寨…( 现河嘴乡光新寨梁,原寨在山顶,三面悬崖,独路通寨,现已毁)
仡石僧伽…(同指船石山,原有两尊似僧人的石柱,现存一尊,另一尊七十年代遭雷击毁)
瑶池王母…(今湖北利川市坪镇乡)
宝珠涌现…(站在金盆山现孙大田处顶观看五马石山可现宝珠)
龙凤祥徵…(指蟠龙寺(今银杏堂)与凤凰寺(庵),文革期间遭毁,现只剩基础)…天鸡鸣处(现河嘴乡金鸣寨)…”
依据以上残文,笔者在一年的时间里多次依文找景,查阅史料,问当地百姓,访原寺已还俗老僧,现今除有少部份因毁坏和几百年来地名的更改难以确定,终于弄清了大部份的景点。
关于碑文中提到的点头石纳究竟是盘龙山对面通洞山寨路边燕塘上的那块被人工开采过的石头(现已没头),还是洞下那几块大岩石(原石壁上嵌有一尊佛像,现毁。),倒真有些难以界定,关于银杏堂附近的景点和地名,在明代高僧破山大师的诗中出现颇多。下面我摘录部份供参考:
【题蟠龙山拈示含光禅人】 山头白浪启蟠龙,怒雨轰雷吼碧空。 珍重主人惺两耳,全身尽丧爪牙中。
【夜宿三台寺】 夜宿三台景物幽,梦魂深入古溪头。 鱼龙不许淹留住,放出波心月满楼。 (浙江嘉兴藏本指蜀南宾三台寺) 备注:三台寺,明代时归属石柱黎场(今黎家) ,归石渠里管辖,建有三台寺于此。寺庙遗址现属湖北利川市坪镇乡,古时属南宾,古时该寺为石柱通荆楚另一隘口。诗中点头玩石与寺内《银杏十四景总提》碑中所提“点头石纳”正好在古时从银杏堂走黎家通荆之路上。
碑中所提到的“屹石僧伽”,破山大师曾在自己语录中留下两首赞诗。
【赠两石禅人】 (摘自破山海明禅师语录) 几度来崖艇,诗瓢未尽欢,欲离文字学,且逐水云山。 拨剑安人忌,挥锄得路还。此行真太息,无复弄钓竿。 诗中所提崖艇就是现河嘴乡联盟村与湖北利川罗浮店花元村交界之处,山后属湖北,山前属重庆,当地人称此山为船石山(石和尚),山顶船中屹立的两尊石像就是诗中的两石禅人。
关于艇山大师还另有诗赞:
【题崖艇】 (摘自破山海明禅师语录) 孤艇危崖疑(款)乃声,而今满载未通津。 天仙桥自牢关锁,直至驴年不放行。 (诗中括号内字指嘉兴藏本,现引用的为双桂堂译本。) 从碑记到名家诗藏,面对银杏堂的地界之大,笔者始终难解何因。尽管《石柱厅志》曾记载土司时期石邑大部份土地属寺产,可如此之大的寺产又是怎么来的呢?捐赠还是封赏?捐赠?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当时的石柱哪一个财主有这么多土地和钱财。如是封赏?朝廷又凭什么封赏呢?翻开史料,终究还是查不出蛛丝马迹。
历史关于蟠龙寺的记载几乎为空白,倒是破山大师弟子郢州当阳泉嗣法门人印正在康熙癸丑年孟夏月撰述《破山明和尚行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师蟠龙解制,与徐公说法,以酬为法恳求之愿也,蟠龙则有牟吏部尚书郎秉素,奉差金陵,遇朝宗和尚告以天童衣钵,正在破山。归乡与樊总制我劬,肃简迎师于蟠龙,大振法道,风励初学,朝夕咨决,其惬积怀。万福则有谭兵部道四,阖放讲武,累世谈兵,虽当大乱之际,无敢侵梁万之疆,安居在阵,云阐化亦如治世。末后双桂……”
通过此段文字可看出该寺有些不同寻常,在明朝万历年末期,石柱蟠龙寺隶属于吏部直管,破山大师入住银杏堂是受金陵旨意。小小一个寺院任命方丈还得受皇宫节制,这在古代历史上还有些难解,除非是皇家寺院,再不就是另有它用。
吏部什么机构啊?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其权利可想而知。(注:金陵,现南京,李自成功陷北京后,明朝流亡官员于顺治元年(1644年5月)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成立南明朝廷反清复明,改年号弦光,历时一年,于顺治二年五月被灭。文中所提“牟吏部尚书郎秉素”即时任明朝吏部尚书牟秉素,“樊总制”乃当时兵部右寺郎樊一蘅,总管西南军务,其职务相当于现今国防部副部长兼成都军区司令员。细纠此段文字,银杏堂如此大的地界也就原有出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