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周五下午,民革党员之家,我们与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同心论坛读书会,市评协秘书长王贞华主讲的《文艺评论的素养——以书法评论为例》正在举行。
这是八月份举办的第一场,也是唯一的一场,八月份许多人休假,就暂停了读书会的举办。时间、地点,和往常都有不同,我们读书会一般举行的时间在周三晚上,此次是周五下午,原准备到图书馆的,没想图书馆周五下午是闭馆休整的时间,就选择在民革党员之家了。民革党员之家,好多人还不晓得在哪里,县委宣传部办公楼的底楼,文广大厦院内。
因为是上班时间,来的人并不多,二十来人。但是来的人对文艺评论都是有真爱的,冒着室外温度在四十一二度的酷热天气,真的需要勇气,尤其下决心从空调屋里踏进热浪需要的勇气。
王贞华,是中国书协会员,年轻时也是诗歌发烧友,发表过不少诗歌、散文、小说。他说,他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自己虽然是中国书协会员——这是很多人努力奋斗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够成为的,但是,写不赢那些从小都在高人指点下的书法天才;自己也发表过不少的文学作品,但是,作品好像也没有流传千古的品质;许多会写字的人,不会写文章,许多评论写得好的人,却不懂书法,他就来个跨界,搞书法评论。每个人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认识,是艰难的,对人生努力的方向有一个适当的选择,是不容易的。
这场分享不是讲如何欣赏书法,也不是讲如何开展书法评论,而是以他的书法评论为例,讲文艺评论的素养。
王贞华的分享,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讲他与大师的交往,从与大师交往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写的一些感悟。他说,他到了一个地方,要做三件事,拜访当地的名宿大师,参观访问博物馆,逛一逛当地的书店。与大师、名人交往,是很重要的,和他们聊天,会有很大的收获,和这些人熟络之后,再欣赏他们的作品,就会有立体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作品这个平面的角度。
第二部分,王贞华分享的是文艺评论的素养,德、才、学、识、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讲才的那部分,他说,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修为,管理自己是不容易的功课,完善自己是最高级的智慧。他研究何绍基二十年,凭借一张湖南地图就能讲何绍基三个小时,哪个时期在哪个地方何绍基书写了哪些作品,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变化。是的,要有聚焦点,许多天才爱好广泛,却一事无成,就是没有管理好自己。他说的胆,也是文艺评论的一个难点,要有胆量说出作品的不足,是很多人无法做到的。
第三部分,王贞华讲了文艺评论家基本素养的外化。他用了四个字;真、善、美、惠。一定要外化,不能只是潜藏。他说对书法作品的判断,不能只停留在纸上、口头上,最终要体现在人民币的结算上,你说这幅作品如何如何好,你敢不敢下手购买?这是对评论最重要的试金石。
他在结尾,展示了桥头大寨坎的一幅石刻,“保我黎民”和一首诗,“谁攀悬崖路百盘,下临深涧上云端。此身飘忽来高顶,蜀道平平不算难。”他讲了这首诗的前生,是诗人和前人的一首诗,讲了写这首诗的丰都县令朱有章的生平,他在四川大邑县收集的朱有章书写的对联,让在场的听众惊叹,真是六经注我也。
王贞华回答了部分听众的提问。
听众中,八十岁的书协会员焦光洲让人感动,让我想起我在旗袍协会分享时见到的八十岁的老太。
分享结束之后,我们坐在民革党员之家的小桌子,还畅聊了两个多小时,真正让我体会到了王贞华在分享中提到的与大师交流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