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的读书活动记述有些特别,由两位朋友撰写,加一点儿我写的。今天一早起来,就收到了党外知识分子郭才平兄发来的他的记述,打开朋友圈,又读到了民革党员黎永清的记述。经征得他们同意,我将他们两位先生的记述列陈于后。
一、党外知识分子、万安街道办事处郭才平先生的记述 今日小雪,夜空半月冷凝,而县委宣传部大楼底楼宽敞的民革党员之家却灯火通明,县委统战部同心论坛读书会洋溢着热情温馨的气氛。《衣堍读书》的作者衣堍正在这堂讲座里分享读书心得——《我们怎样阅读》。参加讲座的人坐满了整个讲堂,在预设的桌椅坐满后又加了一些椅子。 衣堍是余启红先生的网名,尽管有一些读者不知道衣堍就是余启红,但真名和网名均为石柱大多数人所熟知。他除了县委统战部副部长这个职务上的称呼以外,还是“书香重庆全民阅读推广点灯人”,也还有“米书记”这一绰号。能获得2021年首届“书香重庆全民阅读推广点灯人”,是因为他从小就爱读书,并且一直坚持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写了很多读书笔记,做了许多现场分享。他在石柱生活网开通了《衣堍读书》专栏,撰写了237篇7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一部分作品在《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法制报》《当代党员》《重庆文艺》《重庆文学》《重庆统一战线》《七一网》《上游新闻》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发表。他也曾多次在重庆书城、重庆图书馆、沙坪坝书城,以及县委党校、县图书馆和一些中学、机关、乡镇等单位分享过读书心得60余场。 《衣堍读书》书稿是从衣堍先生的190多篇读书心得、40余篇记述文学沙龙、讲座、读书会活动的随笔中选出来的。今晚讲座的主角成了《衣堍读书》作者本人,我想这次随笔就由我来替他完成吧。 这次讲座由县委统战部主办,由石柱县作家协会、民革石柱县总支部、县知联会、县新专联、县侨联共同承办。参加讲座的近50名听众是来自全县各条战线的文学爱好者,他们均是慕名而来自愿参加。讲座由县作协主席谭岷江先生主持。 衣堍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将他几十年来的读书方法介绍给大家,力求让大家找到读书的捷径,让大家知道自己需要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把书读好。 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阅读时,衣堍实话实说,他读书的目的,享受读书的乐趣、读书让他成为孩子的榜样、读书让他追逐梦想,另外他说,在他工作调整变得清闲的时候,周围有谣传他出了事,他为了辟谣而连续发读书笔记。他这种随和、幽默的讲课让大家很享受。 在谈到“我们怎样阅读?”时,他的观点是“读一个人”,即扭倒某一作者,读他的全部著作。如余秋雨的书,他就读了他前期的所有的著作。如三毛的书,他读了十多本,他还几乎读完了丛维熙、严歌苓等人的书。通过“读一个人”,他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解作者的特点,深刻把握作者的全面,从而让自己的阅读更有成就,认识得以提升。他还提倡“同名阅读”,就是把同一标题或关注同一内容的书和电影电视,或者不同作者、不同版本的书都找来读或看,从而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分析同一事件同一内容的东西,从而全方位读懂故事。如他看了《一千零一夜》里阿拉丁的神话故事又看了电影《阿拉丁》,看了电影《周渔的火车》又读了中篇小说《周渔的叫喊》,看了电影《归来》后又找来读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等。 在谈到怎么选书时,衣堍的观点有些不一样,一是在书的引导下选书。“人找书是很困难的,书找书却很容易”(白岩松语),读了一本书,就根据书里面提到的又找到书了,就根据书的内容又找到相关的书了。二是在偶像作家影响下选书。一定要全身心地喜欢一个作家,就像年轻人追星一样,读书人也要有一个偶像,在这个偶像作家的影响下选书,选读影响这些偶像作家的书。比如影响三毛的《红楼梦》,影响丛维熙的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影响白岩松的《曾国藩》,影响余秋雨的《苏东坡新传》等等,衣堍都找来读了。他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即选书的基本原则是不要伤害阅读兴趣。如果不是那么享受读书的话,则需要解决认识的问题,真真切切地意识到读书的好处。感觉不对路、读不下去时,就换一本轻松点儿的来读,不要硬啃。对于孩子,尤其要小心呵护他的阅读兴趣。 衣堍还谈到了如何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问题,哪些情况哪些书要精读,哪些就只是泛读?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需要在泛读中寻找,无泛读,就无法找到自己钟爱的作品,无泛读,知识面就会很窄。但是没有精读,就会是蜻蜒点水,难有独特的见解,难有成果展现,读书就读得不深刻,起不到大的作用。 除了谈他自己的,他还介绍了其他名家的阅读观,如余秋雨“选择性地读书”,三毛“自得其乐”,曾国藩“一经若通、触类旁通”,李元胜的技术性阅读,白岩松的乐趣阅读等阅读观。 这次同心论谈读书会的最后环节,依然是有奖问答,衣堍先生和谭岷江主席所提的几个问题都被听众抢答到,奖品分别是三星香米一袋。说到三星香米,就又说到“米书记”了,余启红在三星乡任党委书记的时候,专注发展大米事业,他亲自卖米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被媒体报道后,他得到了“米书记”这一绰号。至今,他还一直牵挂着三星的香米事业,在他主导的读书会及文艺讲座上,他都不忘给三星香米打广告,这是一个基层干部的情怀,值得钦佩。
二、民革党员、大歇中学高级教师黎永清先生的记述 如今的我们正处于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尤其是每时每刻都在遭受着各种短视频的冲击,阅读日益碎片化和边缘化,平时的学习、工作也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没时间阅读已经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借口。 在我认为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的今天,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阅读?昨晚的读书会,余部长用他6年多阅读的亲身经历深刻阐述了作为当代人应该多阅读,善于阅读的重要性。 余部长应该是石柱书友中的榜样,尤其是在阅读方面。他以前都是同心论坛读书会的召集者和组织者,昨晚他由幕后走到前台;由于位置的改变,读书会活动安排在民革石柱总支部的“党员之家”,我也由倾听者变成了服务员,服务中也听到一些他讲的碎片。 余部长从个人的成长经历讲到他阅读对他的影响。他说,阅读首要的是喜欢,6年来,他坚持早晚阅读,不完全统计已超过400本,他坚持对每本他喜欢的书读三遍,还写读书笔记,阅读不仅活跃了思维,也给孩子做了一个榜样,阅读还让他收获了健康,也是对我们所有的人都做了一幅标杆。他从三位名家的阅读观(余秋雨:读大师的书,三毛:自得其乐,白岩松:读书是一种乐趣)讲到精读与泛读;他也讲到重庆本土的工科出身的诗歌高产人李元胜的技术性阅读。他由电影《周渔的火车》和中篇小说《周渔的喊叫》,电影《归来》和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以及《一千零一夜》里阿拉丁的神话故事与电影《阿拉丁》讲到了同名阅读。余部长讲述了自己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并从中提炼了自己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他声情并茂的讲说,感染着现场的每一名听众,严密的语言逻辑使大家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跟随着他的叙述而思考,获益匪浅。 阅读是有效拓宽我们视野的捷径,是修养身心的佳法。我们读过的书,得到的感悟和受浸染过的气质,会不断提升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和过去不成熟的自己告别。听了余部长分享的“我们怎样阅读”,我突然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其实阅读可以帮我们了解历史文明的过去,更能促进我们对当下现实的理解。很多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曾经发生过的类似的事情,阅读过去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今天。 有人说,阅读,是为了遇见比自己更好的他者,也是为了见识自己未曾体验的生活,更是为了在限度为一次的生命之外度过生命的无数次。余部长的分享,让我们明白了,阅读,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更大气更包容,更具有思接千载的视野与海纳百川的胸怀。其实我们不管读什么书,首先要具备的是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批判的眼光和没有理由的喜欢。无论这个时代如何变迁、传播介质怎样变化,优质稀缺的信息、深刻多元的思想情怀都始终无可替代。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很短,讲者和听者都意犹未尽,最后当然也没落下有奖问答环节,因为是在“我们家”做读书活动,有两个答案我是知晓的,但我没起来回答,还是礼让给“家外”的人吧,毕竟,余部长选择我们党员之家搞这个读书会,无形之中也是又一次对我们民革的宣传。 感谢余部长,感谢读书会,也感恩喜欢阅读的朋友圈里的每一个人,早安!
三、我的补充 我在多个场合分享了多场有关如何阅读的专题,很多的时候,我都是以《青年人怎样阅读》为题,此次分享是与社区教育学院合作的,社区教育学院活动组织者谭岷江说,来的听众可能有很多中年和老年人,建议修改为《我们怎样阅读》。既然听众发生了变化,演讲的内容,我也作了相应的修改,我每次都会根据听众的变化做相应的修改——企业的、机关的、青年人的,首次面对有广泛职业范围的听众,我把原来的PPT作了改动,删去了“为什么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两部分,只剩下了“怎么读书”和“怎么选书”,我想,既然是“我们怎样阅读”,首先就要让听众知道我是怎样阅读的,我便加进了“我怎样阅读”的部分。这是我要补充的第一点。 我要补充的第二点,来了许多听众,绝大多数是统战成员,民革、民进、民盟的成员,新专联、知联会、侨联、中华职教社的成员,来的听众,许多都是老朋友,新朋友也多是老朋友带来的。大家欢聚一堂,面带微笑,互相打招呼,轻松自在,这种状态很让我找到了做统战工作的成就感,感谢我的朋友们! 我要补充的第三点,是有关有奖问答的。有关阅读的问题是,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牵头编修了一部大型丛书,这部书是:A.四部丛刊 B.太平御览 C.永乐大典 D.四库全书,这个题举手的人很多,说明我们的文化素养还是很不错的。有关统战的问题,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职教社于1917年5月6日在上海发起创立的,创建者有哪些?没想到这个很难的问题,由新专联的马元答了出来:黄炎培、蔡元培、梁启超、张謇。 我要补充的第四点,有很多听众在分享结束后,用微信发来了感悟,有的朋友称我的分享唤醒了大家爱上阅读,有的朋友特别认同我所说的持续用力的观点——在一个领域,一年一本书,十年之后会成为专家,有的朋友向我了解一个个人名、一本本书具体怎么写,方便他网上搜寻。这些只言片语的反馈,对于演讲者而言,是心存感恩的,就仿佛是石子投进湖里漾起的一圈圈涟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