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刚过,淅淅沥沥的雨仿佛将我们带入了冬天,我的鼻炎又犯了,喷嚏打了一个又一个,纸巾用了一张又一张。在10月25日晚上的同心论坛读书会里,我忍住了喷嚏,鼻涕却依然不断地流。这鼻涕不仅是鼻炎的后果,还有感动的因子,主讲人兰世秋在讲副刊文学写作之中列举的一个个经典的案例,让她有时哽咽,也让我禁不住涕泪并流。
在讲“副刊是新闻与文学的共舞”时,兰世秋举了《回忆已长成纪念的森林》的例子,西南大学郑劲松那篇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怀念袁隆平院士的文章。在袁隆平院士去世的那些天里,人们自发地到西南大学袁隆平雕像前献花,附近鲜花店都卖空了,想起袁隆平去世那段时间的感动,我共情了。
在讲“副刊是具体而微小的人和故事”时,兰世秋着重提到了疫情期间援鄂医疗团医生王越《写给武汉的一封情书》。在那封情书里提到的一个个细节及其这封情书发表后武汉人纷纷给她回信,让我们回想起疫情期间的感动,让兰世秋哽咽,也让我泪奔。 在讲“副刊是最生动的细节构建”时,兰世秋分析了《我们的天才儿子》的采访故事,作者叶全新通过近距离采访获得的一个个感人的细节。跟随兰世秋的讲演,我们不仅仅了解了细节获得的方法,也沉浸其中共情悲伤。
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生动感人的案例,我在感动中深刻体会到了兰世秋所说的主题——“如何写出优质的副刊文章”。这或许是女性主讲人的细腻情感,也或许副刊文字本身就饱含深情。
这是我用纸最多的一次分享,不仅仅是纸巾,我还记录了两页纸的笔记,尽管我有她讲课的PPT。认真听讲的不只我一个,兰世秋在安全抵达重庆北站之后发来的微信中说:“石柱的文化氛围真好,分享过程中基本上没见到人耍手机,真是难得。” 兰世秋还讲到了副刊的历史,列举了《晨报》副刊与鲁迅的《阿Q正传》,《明报》副刊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副刊文章发表让沈从文找到自信等例证,讲到了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的历史,也讲了如何投稿的问题,让我受益良多。
照例有有奖问答环节,兰世秋有些低估听讲者的专注度,她提的三个有关讲演的问题轻松地找到了正确答题人。倒是图书馆和我们统战的问题显得有些难,图书馆的问题是图书馆开放的时间,举手回答者不知道答案,还是我说出了答案,全天候,我也因此第一次成为了获奖者;我们统战部的问题是,《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是哪一年颁布的?2021年颁布的。但是没有人知道,提问人邓俐不得不换了个以前提过的问题,知联会的全称,有朋友回答说党外知识分子联合会,也算她对,正确的说法是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此次活动的奖品依然是桥头空中速滑公司提供的门票一张。
此次活动依然由民革专职副主委邓俐主持,她很用心,在朋友圈转发活动海报时编的一段广告语,也被我粘贴编辑:她,一位知性女记者,一直坚守记者的责任与热忱;她,一直致力于挖掘重庆的历史文化,讲述重庆的故事。今晚7点(注意是7点,不是7.30),我们相约良玉大讲堂,一起聆听重庆日报主任记者兰世秋带来的分享:《理想之花盛开在现实的土壤中——浅谈当下副刊文章的写作特点》。
(照片由县知联会会员、县政协委员汪万英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