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生活网-美好石柱·生活服务

查看: 11346|回复: 2

[衣堍读书系列] 衣堍读书一百三十八 余秋雨的文化观点简述——余秋雨的文化世界(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7 11: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余秋雨的文化观点简述
——余秋雨的文化世界(四)

微信图片_20201117113944.jpg

  这是我关于余秋雨系列讲座的第四讲,也是最后一讲。本讲所说的文化观点,主要是基于余秋雨最新出版的一本书《中国文化课》。余秋雨2018年在蜻蜓FM调频上向普罗大众开放的博士生文化课程,有7000万人付费收听,这本书是他这次课程的集结。我此次系列的最初动机,就是这本书,我当时想以“余秋雨的文化终结”为题介绍这本书。书店的刘军老师给了我这个“余秋雨的文化世界”题目,因此搞了个系列。这次回归到了本真,介绍这本余秋雨文化观点大成者的《中国文化课》。

微信图片_20201117113958.jpg

  余秋雨在多个场合讲文化,他的《文化苦旅》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先河,这是他用散文的方式讲述一个个文化遗迹;后来他和香港凤凰卫视合作,到北非中东南亚和欧洲向电视观众介绍文化(结集成《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他还在香港凤凰卫视开了一个专栏“秋雨时分”、在中央电视青年歌手赛上阐释文化;他受邀到香港、澳门、台湾和内地,新加坡、美国、联合国等地现场讲述文化(结集成《何谓文化》《境外演讲》《台湾论学》);他还在北大开设文化课讲解文化(结集成《北大四十七堂课》(台湾版)、《北大四十八堂课》(大陆版))。称他著名的文化学者,是不为过的。
  我的分享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余秋雨对文化的定义,余秋雨文化里的四组关系,余秋雨文化的特点。

  一、余秋雨对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定义的简短
  “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30个汉字,4个标点,非常简洁。
  《辞海》里对文化的定义是中国最权威的,有215个汉字,25个标点。由于方方面面都说到了,什么都可以冠上文化的帽子,余秋雨说:“也不知道天下有什么东西不是文化了。”
  自英国文化学者泰勒给文化下了定义以来,全世界对文化的定义像模像样的就有两百来个。余秋雨认为,他的文化定义不仅是全世界最简短的,也是最尖端的。很多学者讲文化,对上,不问鼎精神高度;对下,又看不起衣食住行,一直在故作艰深的嚼文嚼字中做着“小文化”“死文化”。他的最短的文化定义,可以帮助这些学者重新出发,上精神之天,入生态之地,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文化。

  (二)文化定义的分解
  体现为文化的,是一种习惯,是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的自然流露,我们所说的真性情,而不是故意为之、特意表现。
  作为组成文化含义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在早期时间顺序上,是生活方式在前,精神价值在后。但当精神价值一出现,文化就有了主心骨。
  最终,文化的体现,是人,而不是一件件作品。
  文化定义的精华,是“集体人格”这个概念。它使文化找到了终极结点,那就是人。
  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集体人格,是指一批人在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这种默契不必订立,而是深入到潜意识之中,成为一种本能。荣格说了一句著名的话:“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在这里,荣格把“浮士德”当作一种集体人格的象征体。同样,中国文化的最后成果,也不是一大堆书,而是一大批人。
  他在讲唐朝文化时,陈述的顺序是:世界性的生活方式、精神格局,最后落脚到代表人物。在讲宋朝时,他也是以这种方式呈现的。
  用余秋雨的文化观来看跨国婚姻的失败,就很好解了。三观都合的夫妻,却因为妻子不理解丈夫每年清明节必须回国扫墓,而不得不离婚,对亲情伦理的厚薄,是两国文化的差异。另外有一个极端的例子,疯狂英语的李阳和他的美国妻子。柴静在《看见》这本书里,记述了她做的一期节目,说的是中国妇女和美国妇女看待家暴的问题。李阳家暴妻子,这个美国妻子忍受不了,后来曝光媒体,双方离婚,而中国妇女认为男人打女人天经地义,实在忍受不了了,用十分残忍的手段杀死丈夫,成为阶下囚,监狱里有许多杀死丈夫的女重刑犯精神失常,在她们骨子还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不该反抗自己的男人。

  二、余秋雨文化里的四组关系

  (一)文化和路上
  1.原创文化产生在路上的案例
  主动走在路上的:文化学者,老子(黄衣、青牛、函谷关、关尹喜)走在路上,孔子(55—68岁,周游列国)走在路上,墨子(劝楚救宋)走在路上;历史学者,司马迁走在路上。“常将汉书挂牛角”的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走在路上(不是用书来证明路,而是让路来反证书)。
  被动走在路上的:屈原走在路上。杜甫走在路上。苏东坡走在路上。
  总之,中国最聪明的人全在路上,中国文化全在路上。
  外国走在路上的人:不仅中国如此,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100塔伦特,挥霍财产罪,宇宙大系统,500塔伦特奖励),从希腊出发,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余秋雨1999年到北非、中东、南亚的线路,追寻的就是德谟克利特的脚步。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我只要停止脚步,也就停止了思考。”毛姆,被称为世界人。
  余秋雨的走:余秋雨的文化观也产生在路上。大家都知道《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的由来。如果有兴趣,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出走的余秋雨衣堍读书”作进一步详细的了解。我在看了《中国文化课》之后,在书页上我随手写了一句话:以文化苦旅的脚步追寻文化苦旅者的脚步。这句话有点绞,有点儿拗,不过我觉得说清了余秋雨文化观的由来。余秋雨还有一句话说得更彻底:只要有人问我书和路的关系,我总是说没有关系,因为我的路,就是我的书。
  重庆诗人李元胜的走:2000年时,李元胜在朋友的建议下,为克服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他走出书斋开始摄影。在等待摄友们的无聊中,对昆虫摄影产生了兴趣。他因此出版了昆虫之美系列:《精灵物语》《雨林秘境》《勐海寻虫记》。在拍摄10年之后,他说,他的诗不再是在书房里阅读之后写出来的,而是在大地上走,一句一句走出来的。他说,诗歌和自然考察的交汇是一次偶遇。他2012年出版的诗集《无限事》获得了2014年鲁迅文学诗歌奖。

  2.文化产生在路上的理论依据
  为什么文化会产生在路上呢?
  在纪念“上海男人”余纯顺的《壮士》(《霜冷长河》)中,他对“生活在别处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们发觉日常生活更容易使人迷路,因此宁肯向着别处出发。别处,初来乍到却不会迷路,举目无亲却不会孤独。因为只有在别处才能摆脱惯性,摆脱平庸,在生存的边界线上领悟自己是什么。”
  一个人摆脱了固定的环境,陷入了广阔无比的陌生和未知,但生命的缰绳却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上,你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强大。

  (二)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正的相互影响:文化的留存需要国家力量的加持
  余秋雨说:文化的留存,不能靠文化人自身,而必须依靠行政架构的加持,国家力量的选择。
  余秋雨认为:秦王朝对中国文化的最终贡献,是给中国文化颁发了最正式的“身份证”。正是这个空前统一的王朝,使中国终于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随之而来,中国文化也终于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底盘。
  余秋雨对中外文化进行了对比:秦王朝选择了法家,汉朝先取道家,后又改造了儒家。汉朝以降的历朝历代皇帝,都依傍的是儒家的哲学来治国。而巴比伦、波斯、所罗门、孔雀王朝、罗马帝国,不缺哲学家和文化人,却从未被一种完整的文化哲学左右,因此文化文明的生命力不长,国家也十分无力。
  他的结论是:政治需要文化来帮助,结果也帮助了文化。帝国因文化而成了大帝国,文化因帝国而成了大文化。
  2.文化与政治不在一个话语系统
  文化人物与政治。以褚遂良(《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为例。在一些朝政大事上坚持自己与武则天不同的观念,结果可想而知:逐出宫门,死于贬所,追夺官爵,儿子被害。//文化人就是文化人,书法家就是书法家,涉政过深,为大不幸。褚遂良像很多文化人一样,记着唐太宗和虞世南的良好关系,误以为文化和权势可以两相帮衬。其实,权势有自己的逻辑,与文化逻辑至多是偶然重合,基本路向并不相同。
  正面的:稷下学宫里议政而不参政。
  屈原的经历,文学大才并不是政治大才。李白、杜甫、王维在一场政治危机中的狼狈相,进一步证明了文化逻辑和政治逻辑的巨大差异。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个大诗人,却是一个糟糕透顶的皇帝。
  文化创造与盛世的悖论。魏晋文化为例。文化的盛世文化的大繁荣,竟然没有出现在大帝国、大时代、大统一的时期,而是出现在一切都很混乱的年月,这只能归之于文化的特殊逻辑,也应归功于魏晋名士的特殊魅力。
  汉朝群体话语鼎盛,个体话语冷落;罗马露天大剧场,排场大,但是没有留下多少可圈可点的戏剧名作。
  反讽的是,那些找不到名字的朝代,在文化上反而显得特别热闹。
  3.文化与政治负的相互影响:政治对文化的伤害
  政治对文化的加持,帮助了文化得以流传,但是政治也对文化产生了破坏。
  破坏之一禁锢。明朝科举考试必须用朱熹注的四书五经,禁锢了文化。直接导致形成明清两代的奴儒文化,文化的凋零。文化的凋零也导致了国运的衰败。
  破坏之二毁损。征服者毁损文化。一旦被征服就必须把对方的文明踪迹全都荡涤干净,例如,曾一再地出现占领耶路撒冷后纵火毁城,然后再挖地三尺来消除记忆的事,出现过占领巴格达后开闸放水,以底格里斯河的河水来冲洗文明遗迹的事;甚至还出现过在占领的土地上撒盐和荆棘种子,使之荒芜的事。

  (三)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明清对古籍整理的时候,欧洲的文艺复兴向未知进发。《四库全书》是伟大的,但是更伟大的是创造。
  我们中国文化更多的是注重背诵、传承,缺少创造。余秋雨通过对时下唐诗背诵潮流的评判来说继承与创造的关系。所谓诗性,其实是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敏感,敏感于自然和人性之美。如果把这种敏感变成了可以无限重复的搭建,这个误会就大了。读得太多的群体,一定是创作才华比较缺少的群体;同样,读得太多的时代,一定是创作思维比较僵化的时代。那么,优秀的创作者会读一些什么呢?唐代诗人回答道,他们读山水、读天地、读人心、读自己。如果你真的热心于诗,那就应该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诗性,而不要对别人的作品“倒背如流”。这就像,你如果有志于做一名好厨师,那就不要在门口大声背诵历来的菜谱。
  2.灾难对文化的影响
  灾难对文化的传承有巨大影响。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导致83万人死亡,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火灾,火灾对藏书楼、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毁坏是显而易见的;洪灾,1975年河南驻马店洪灾24万人(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1100万亩土地受到毁灭性的毁损,倒塌房屋596万间,京广铁路102公里,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历史上我国的黄河有大量决口的洪灾;瘟疫,中国历史上瘟疫时常发生,有记载的就有500多次,欧洲黑死病导致欧非三分一的人口死亡,欧洲2500万。这些灾难对于文化的毁损,无疑是巨大的。
  甲骨文的埋藏,想来也与灾难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欧洲黑死病(鼠疫)的爆发间接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展现了中国以人为本的文化观,2020的新冠疫情提升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3.文化的自然淘汰
  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几副可信的选择目光。这是从《春秋》到司马迁形成的传统,使中国文化在行进的大道上出现了优胜劣汰、高低分明、防止阻塞的监察机制。
  文化的自然淘汰。文化也有生命,一些不合时宜的文化应该自然淘汰,而不是把他们保护起来。非遗的保护,需要高品质文化人参与下的甄别和提升。不能让老祖母搽脂抹粉尴尬招摇。昆曲在传承中的提升(魏良辅),地方菜肴的提升(马赛鱼汤、苗厨人家)。
  傅雷在《傅雷家书》中,对儿子傅聪讲他们夫妻去看昆剧后的感受:“其实这种古董只是音乐博物馆与戏剧博物馆里的东西,非但不能改,而且不需要改。它只能给后人作参考,本身已没有前途,改它干什么?改得好也没意思,何况是改得‘点金成铁’!”
  一支习惯于记录的中国笔头(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居然可以唤醒异国的遗址,那么在中国本土,可以唤醒的内容就更多了。总是有那么几支笔,一路唤醒,一路复活,中国文化当然就延续下来了。
  (四)文化与现实的相互影响
  余秋雨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文化与现实的关系。
  1.苏轼的遭遇:文化大人物与现实的博弈。那个被历史公认能为整个朝代带来百世骄傲的名字,总是在受苦,总是在流放。这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身上已经看到,苏东坡当然也不会成为例外。
  2.魏晋名士的影响:若有若无却十分深远。魏晋名士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在而又自为的一方心灵秘土。
  在时间上,开启“创造新风”。百年间,顶级书法家王羲之,顶级画家顾恺之,顶级诗人陶渊明出现了;两百年后,顶级文论家刘勰、钟嵘,范围更大的文化里,有顶级医药家葛洪,顶级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祖冲之,顶级地理学家郦道元。
  在空间上,他们是国际上的稀事奇迹,魏晋名士是最有可能把外国同行比下去的文化团队。
  但是,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在国际上也有较高地位的他们,对身边人的影响却微乎其微,或者成为了反面的典型:嵇康的学生向秀,成了职位不低的官员;嵇康的儿子嵇绍,是忠臣,为保护晋惠帝而死;阮籍的儿子阮浑,没有醉酒的记录。余秋雨不禁发出感叹:魏晋名士虽然局部地“改写”中国文化,但这种改写,在于长远,在于素质,而不是实实在在左右了当时的文化走向。
  文化的影响上,不如行政上、经济上来得直接,更多的是滋润人心。单位的主管在他职权范围内想干一件事,说干就干不久就会干成,一个有钱人说要买一辆豪车、建一栋豪宅,也会马上见效。当然,文化足够优秀的话,可以影响几百年甚至千年之后的人,而那些当权者和富豪,早已碾落成泥。

  三、余秋雨文化观的特点

  (一)累积
  《中国文化课》是他所有观点的集成、汇总、梳理,形成一个系统,当然并不十分规整,带着十分浓重的个人化色彩。仿佛他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是奔《中国文化课》而来。
  他由个体的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理论,而不是由理论到理论,由书本到书本。他一个一个地深入,一个一个地攻克,最后丰满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常在讲课中引用自己著作里的语句,“对于拓跋宏这个年轻的帝王,我曾在一本书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在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栏目(《境外演讲》)里提出,在《何谓文化》里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36+3
  在《中国文化课》里,文化的定义更加凝练,“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二)个性特色鲜明
  不与别人重复,注重原创。
  如第一文明通道,世人皆说是地中海通道,但他认为应该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和平;地中海通道,战争。
  如法兰克福学派定义的“轴心时代”,他定义为“奠基时代”。
  他的文化史观,向来反对“历史平均主义”。这种平均主义体现在教学上,又可以称为“教科书主义”,也就是为了课程分量的月月均衡、年年均衡,总是章章节节等时等量,均速推进。这种做法,必然会把巨峰削矮、大川填平,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片平庸的原野,令人疲惫和困顿。(唐朝讲了11讲,宋6,北魏5,明清500多年仅5)
  (三)视野开阔
  纵横排阖:历史,国际。
  纵:从上到下,从远古到现代,梳理文脉。
  横:国际眼光,说中国文化的优点时,不是民族主义,不媚俗;说中国文化的缺点时,不崇洋。他在全球视野下用国际眼光追寻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跨领域:从戏剧、历史、文学(诗、散文、小说)、哲学、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发力,来共同指向、集中聚焦文化。
  (四)以人为本
  文化的成果,不是一堆堆书,不是一件件作品,而是人。他的文化史,是“以人带史”的文化史。
  (五)注重接受
  1.从小帮人写信读信形成的惯性。
  2.戏剧学素养的惯性。
  3.没有被接受的美,没有完成。

  好了,各位,这就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对余秋雨的文化观梳理、解析,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果大家觉得他的文化观很好,那是余秋雨的魅力;如果因为我的误读而使大家对余秋雨的文化观产生误解,那是我的罪过。非常感谢大家的陪伴,谢谢!

你让我生活在地狱,我就毁掉你的天堂
发表于 2020-11-17 21:0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拜读了!很有启发。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0

主题

12

帖子

146

小石头

特使

Rank: 3Rank: 3

积分
585
发表于 2020-11-19 07:54: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9_387:}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投诉举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