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牛文化
石柱玩牛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属于玩龙、玩狮民间习俗群体舞蹈之一。《石柱县志》记载,石柱土家先民在早期的农耕时代,
石柱以前家家户户养牛,有“小来怕读书老来怕放牛”一说,可见放牛是个辛苦活,
崇尚牛,各地都有牛王庙有耕牛的祭祀活动。每年4月18日祭祀牛王,让牛休息,饲好料。
遇逢年过节,土家人扮牛舞蹈,热闹非凡,以求消灾避邪、六畜兴旺。
民国时,每逢春分前后,播种伊始,县府门前人山人海,县长亲自主持“耕牛大会”,会集黑牛、黄牛、花牛等各型各色的牛扮,登场表演、游街竞技,万人簇拥,“玩牛”热闹非凡。
文化大革命时期,马陪才吟诗一首:
石柱对石头,石柱来头牛。
皇帝是他亲老子,
饿死百姓置狗糗。来反对对当时的政策不满意,判刑三年成为石柱玩牛文化进监狱的有名人。
石柱牛属高山黄牛,又叫“土牛”,生长缓慢,善奔跑,爬高坡体质好,肉紧密芳香,绵实具嚼劲,有“牛肉羊肉难反之味”。由于长势较慢,不利于商业养殖,逐渐被“西门塔”“赞木牛”等杂交牛代替,土牛渐渐消失,原生态土流濒临消亡,只有冷水,黄水稍有养殖,“土牛”肉更是稀罕奢侈。极待保护,中华饮食才会保留“一味”。
挑选石柱牛非常讲究 ,经验丰富才会挑选到好牛呀,首先拉出来看头,腰身是不平直,其次是看“璇水”(牛身上的毛花纹)“抄家璇”是要不得的,背上的璇与肚脐眼正对为“天穿地漏”也是不可选,牛头上有璇对着眼睛叫“三眼同空”,三岁绝种。意思是牛会夭折,还有“拽岩璇”,“通脊璇”,“五奶沙”,说通脊牯牛五奶沙,不死人都要败家。是大不吉的。牛角也要选,角度不一致,称为“指天骂地”,也是忌讳的。又从牙齿上看牛的年龄,有“对牙子”“齐口”连判断牛的年龄,说七颗遭祸殃,九颗十颗是牛王。牛的蹄子也有区别,“木腕蹄”“剪刀蹄”等,总之,挑选一头好牛,是市场上交易的上上技艺活
石柱人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就是土话一句:筋都没摸到都在散(阉)牛。说的是一家养牛人,正想把一头牯牛去势,实际就是阉了,性格温顺便余起膘育肥。刚好请来兽医和帮忙的把牛放倒,其家主妇问老公,你请那敲匠(阉牛的兽医)要不要钱呢?老公答:那怎么会不要钱呢!妇人说:那要钱你敲它做么子?老公答:敲打不打架,好喂肥。妇人一听,二话不说,进屋拿了一把开山(斧头),冲出门去,怒斥那敲匠,散个牛,还要啷多钱我自己来,不由分说,对准那牛角,一角一开山,两下就打掉两只牛角下来,说这时它会不打架了,散好了,你们放了它吧!众人面面相觑,无不呆口结舌,真是筋都没摸到,也带散牛!
有关牛的言子也不少,形成石柱县特有的本土文化,只有石柱本地人才敛迹它的内涵。如____:沙牛爬牯牛____搞个气不愤。比喻,明知道事情不会成功也要试试。
牛角宝上擦油___又奸(尖)又划(滑)。说的是人不厚道,过余心计。
赖客宝遭牛嚓一脚___周身都是伤。形容受伤不轻,多处受苦。
沟的放牛____二面捞。比喻多方得好处
牛头不对马嘴。两个人不和睦。
关于牛的言子多多,只有闲时到得田间,方言土语甚是多多。
在中国,说中国人牛,那一定是事业有成,做事有为,是褒义的。那么你到中国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你就要尽最大可能不要说石柱人牛,特别是女人,那可能会引来大麻烦,因为说石柱人牛,甚至说石柱哪个女人牛,这个会是贬义的。在石柱说的“牛”通常只有两性的意义,没上过床,不了解对方性能力。就不能说“牛”。如果在石柱说哪个男人牛,男人还勉强接受,如果说哪个女人牛,兴许是要挨骂的
今天,西沱镇和下路镇还有“玩牛”班子,常在一些大型活动和民间红会中表演,起源于牛王庙、牛王节祭祀活动的玩牛,延续了农耕时代人们崇敬牛神和饲养耕牛的思想意识,现今牛王庙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来凤县大河镇龙潭坪村。建于清嘉庆年间。坐西北朝东南,占地317.1平方米。为歇山顶楼阁式木构建筑,中轴对称布局,楼高三层,一层设有大神堂,禅房、僧舍、天井、厨房、杂物间,二层设祭祀堂,三层设藏经阁。该庙是鄂西土家族唯一一座祭祀神牛的场所,对研究土家族的历史以及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第五批)。玩牛习俗和玩牛舞蹈是土家延续历史的表现
“玩牛”舞者装扮:一人扮放牛的大哥或大嫂,或牵牛索、拿牛棍,或身背草背篼,或空手领舞;二人同披一张牛被道具,前者举牛头,后者摆牛尾,扮牛形状。
耕犁舞:表现水牛犁田、黄牛犁地状态的劳作舞蹈;
进食舞:耕牛吃料、啃草、喝水等模拟舞蹈;
动态舞:耕牛擦痒、滚水、翻坎等情景舞蹈;
神态舞:牛儿表现憨实、乖巧,深得人们喜爱的情趣舞蹈;
玩耍舞:表现人与牛同乐,牧童吹笛、骑牛散步、牛儿撒欢等姿态舞蹈。
玩牛时,周围有喊彩之人,也有锣鼓乐班相伴。玩牛中旁人唱当地民歌啰儿调助兴,玩牛人一边玩牛一边对唱啰儿啰、哟喂等互动。《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啰儿调民歌代表。
(本文玩牛部分属网上搜集)作者:李高德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