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8-18 11: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文化人余秋雨 ——余秋雨的文化世界(一) (在2020年8月1日晚重庆书城分享)
说余秋雨是文化人,应该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他写了很多篇被称为文化大散文的文章,他出版了很多本关于文化研究的书籍,他多次在联合国,在美国、新加坡,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国际机构、国家、地区和中国大陆很多高校发表了关于文化的演讲,他在香港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做过许多关于文化的节目,他在北京大学讲学一年专门讲中国文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018年将博士生课程《中国文化必修课》在蜻蜓FM上向公众开放,有6000多万人倾听。他自己也提出了他认为是最短也是最好的文化定义。因此,我们说余秋雨是文化人。
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文化人余秋雨。
一、学出来的文化人
(一)从幼功来
代人写书信。他的母亲是读过书的大家闺秀,在家乡办起了识字扫盲班,乡亲们便常来找她代写书信,他长大识字之后,他的母亲便常叫他代乡亲们记工分、代人读信写信,锻炼了他数学、诵读、写作能力。这对他来说,有三个作用:一是更加自信。这为他这个浙江乡村的孩子高分考入上海初中,在中学时获得作文竞赛第一名、数学竞赛大奖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更加自信。二是形成了他的表达观。小时候帮助识字不多的乡亲读信写信的经历,培养了他的表达观,他明白,只有所表达的东西让人明白才是有效表达,他的文章他的演讲,老少三代都可共读,这是一个作家成功的秘诀。三是锻炼了演讲的能力。他的演讲能力很强,常常脱口演讲,没有一个人天生会演讲,这或许与他当时每天晚上代人读信的诵读锻炼有很大的关系。
每天两篇小楷。他的小学老师也对他影响很大,余秋雨从小喜欢看书,但是乡村学校的图书馆很小,老师就规定了每天写两篇小楷字,才能借书看。这小时候的幼功,使他有了很深厚的书法功底。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他出版的书,有很多书名就是他自己题写的;他还题写了许多碑文、佛经,我们重庆人最熟悉的,莫过于他为南川金佛山题写的“山即是佛,佛即是山”,为都江堰题写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2017年5月至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秋雨翰墨展”,这个书法展览受到文联主席兼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高度赞誉。
(二)从两次山居来
余秋雨有两次十分重要的山居生活。这两次都是对古代文化的补课,这两次补课让这个研究戏剧文学的教授脱胎换骨成为文化学者。
第一次,1976年,奉化县大桥镇半山老楼中正图书室。1976年,余秋雨在上海虹桥医院住院期间,惊闻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消息,他大胆地在病区主持了周总理的追悼会。这个举动受到“工总司”(司令王洪文)的追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他趁着夜色逃出医院,在窝棚里呆了一个月之后,后来在中学老师盛钟键的帮助下,被迫来到浙江奉化县大桥镇半山老楼避难。这个老楼,叫中正图书馆,1930年代,蒋介石为蒋经国准备的图书馆。据说蒋经国一天也没有在图书室呆过,却因缘际会被余秋雨碰上。他在图书室里,准确地说出《四部丛刊》(商务印书馆1930年)和《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36年)的出版年份、出版的书局,令看楼的老人刮目相看,允许他在楼上看书。他在《吾家小史》中这样写道:“这些书,我以前都见过,大一点的图书馆都有,否则我哪能随口说出它们的版本?只不过,所有的图书馆都在城里,没有这里的安静。在这里读书不仅没有干扰,而且也不存任何功利,只让自己的心毫无障碍地与书中的古人对唔。这种情景,我没有遇到过,这些书也没有遇到过。//没有功利,却有动力。我刚刚经历了家庭灾难和社会灾难,至今尚未了结。里里外外吃了那么多苦,死了那么多人,中国怎么了?中国人怎么了?我要在这些书中寻找答案。起点是黄帝、炎帝、蚩尤,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墨子。”
第二次,在九十年初(1992-1994),香港中文大学半山上的曙光楼。他利用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的机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贪婪补课。这个时候的余秋雨,已经是近五十岁的资深教授了,是什么样的作者撰写的资料让他如饥似渴地“贪婪补课”?这些资料的撰写者,是流落海外的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他们避过了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有充裕的时间投入研究,而研究的方法又引入了国际学术标准,在科学性、宏观性上远超乾嘉学派的考据水平。”他这里,写成了《山居笔记》。
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他这两次山中独居学习的对象,一个是乾嘉学派的学术著作,一个是流落海外专心做学问并引入国际学术标准的专家学者的著作。这或许是他能够攀登上文化至高峰成为大家的一个重要原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不过,这也为他后来遭受“文史差错攻击”埋下了隐患,2000年前后,一些心术不正的、学养不深的文人向他发起攻击,其实不是余秋雨错了,是他们自己依据的资料错了。
因此,他的传统文化功底十分深厚。
(三)从戏剧来
我们说余秋雨的起点是戏剧,应该不会错。他大学学的是戏剧文学,也在1978——1985年,7年的时间研究中国戏曲、西方戏剧,从事戏剧理论研究和教学,相继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学》等学术著作。戏剧,是余秋雨如曾国藩所说的“一通百通读书法”的“一通”。在《行者无疆》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余秋雨对西方历史、西方文化的研究,是从戏剧出发的,至少戏剧影响的痕迹很重。
(四)从哲学来
读余秋雨书,时常会感到生命的搏动。在论述书法艺术史的《书法纵论》(《极端之美》)中,更是把是否具备生命搏动迹象,作为衡量书法品级高低的一个极端重要的尺码。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如颜真卿的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一个如苏东坡的“苏体”,因为个人色彩十分浓郁,体现的是不可复制的生命搏动,就比可以摹写复制的“欧体”“柳体”等级高,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里的行书也比“颜体”的等级高。这是艺术家与艺术工匠的区别。
可以说,饱含生命搏动,是余秋雨散文成功的一个重要特质。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生命意识,特别关注生命的搏动呢?无疑,是哲学,关乎个体生命的哲学。
他在《吾家小史》中说,是西方30多位生命哲学家,康德、荣格、萨特、克尔凯郭尔、尼采,令他脱胎换骨,拥有了一双哲学慧眼。哲学,就是研究人类生命意识的哲学,注重个体生命张扬的哲学,给了他这样一双慧眼,给了他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运用哲学,余秋雨撬开了厚厚的盔甲,激起了艺术作品饱含的生命搏动,点化了岩石般深沉的古迹,唤醒了文化的记忆,“古人便从理念中释放出来重新成为活人”,并通过优美的文字感染了读者。
二、宗教感悟来的文化人
余秋雨特别推崇的苏东坡,他能够从朝廷的打压、同朝为官文人的构陷、朋友的背叛中活下来、站起来,并写下流传千古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成为余秋雨眼中“第一流的文化大家”,他依靠的是佛家的点化。
(一)家的传统。
对余秋雨影响至深的祖母、妈妈,信奉佛教。三毛也一样,受家庭的影响信奉宗教,不过她皈依的基督教。
(二)著作里的体现。
《文化苦旅》的很多篇章说佛教,如《西域喀什》《莫高窟》《沙原隐泉》《道士塔》等。. 《千年一叹》中,余秋雨在很多篇章里反思宗教对这些重要文明遗址的影响。《中华文化48堂课》里,专门有一章:中华文化为什么接纳佛教?讲佛教进入中华文化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2017年出版的《泥步修行》,专门讲修行的三个阶段:破惑、问道、安顿。他的寓言小说《空岛》。空岛的来历就是这个岛叫“五蕴岛”,《心经》里说的“五蕴皆空”,人们开始还以为它的名字是日本人取的,叫“武运岛”。余秋雨对《心经》研究颇深,用现代散文的方式译写。
(三)佛经的书写。
2005年11月,撰文并书写《法门寺碑》陕西法门寺大雄宝殿;2009年5月,大同云冈石窟题词“中国由此迈向大唐”,镌刻于石窟西端;2015年9月,为佛教圣地普陀山书写《心经》,镌刻于该岛回澜亭。2016年3月,为佛教圣地宝华山书写《心经》,镌刻于该山平台。
(四)余秋雨在佛教界的影响。
他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地位、有很深的影响,多次到佛教场所讲经布道,受到台湾星云大师的高度赞誉。2015年3月,余秋雨到台湾巡回讲演,星云大师听闻后专程从澳大利亚赶回来在高雄火车站迎候他;余秋雨也多次到星云大师在扬州捐助的鉴真图书馆讲演,《扬州讲坛》系列书就收录了余秋雨在那里的演讲。
三、走出来的文化人
1991年7月辞职以后,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走出书斋。正是这个义无反顾的勇敢决绝,使他完成了凤凰涅槃的转身,成就了现在的文化人余秋雨。
(一)余秋雨的走与其他文人的游玩的不同之处。
余秋雨有一个现场文化观: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迹,只相信亲自到达。三毛也喜欢到处走,毛姆甚至被誉为“世界旅行家”“世界公民”,余秋雨的老乡“山水诗人”谢灵运也行走在山水间。他们看到的,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感受到的是游览风景的心情,而余秋雨注重的是留存在自然中的历史遗迹。
(二)余秋雨的遍访遗址经历。
从甘肃阳关开始,开启“文化苦旅”的征程,现场考察中国文化的遗址。写成《文化苦旅》一书。
因《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取得的成功,引来凤凰卫视的合作(这使我想起一句话: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于是在1999年9月—12月,受邀与凤凰卫视合作,到北非、中东、南亚10个国家访问重大人类文明遗址,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迹。他看到了这些古时辉煌文明的凋零和衰败。他一路上通过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14家华文报纸的连载,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的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后来结集出版《千年一叹》。这部书是余秋雨文字最为粗糙,最惨不忍睹的书,也是余秋雨最为生动的书,我们隔着纸张就能感受到当时当地的紧张、恐怖、叹息。
在2000年8月—2001年1月,继续与凤凰卫视合作,到欧洲26国96座城市采访,结集为《行者无疆》。
(三)遍访文明文化遗址促进了余秋雨的思考。
《文化苦旅》是遍访中华大地文明遗址的成果,余秋雨站在当代的、落后于世界很远、仍然贫穷的中国,这个多灾多难的中国,反思中华文化怎么了?“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带着十分悲悯的情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千年一叹》是在走了战火纷飞的动乱之地、人们生活贫瘠且慵懒无度的,古代文明辉煌现在没落的地方之后,在对比中看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的优点。而在《行者无疆》中,行走在经济高度昌盛、现代文化繁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的欧洲,余秋雨看到了中华文明的不足之处,尚需改进之处。
四、碰撞出来的文化人
美国杰出的管理学大师杰克·韦尔奇喜欢召集幕僚搞头脑风暴,在碰撞中产生点子统一共识。我们在看余秋雨的文化经历的时候,发现他与一般人的文人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到处讲。这个讲,不仅是他文化观念的传播,也是他文化观念成熟的催化剂。
(一)对话
1998年6月,参加新加坡“跨世纪文化对话”论坛,发表《第四座桥》。2004年3月参加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的设计、研讨和审核。2010年5月,联合国发布第一份以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报告,发布仪式上,教科文卫总干事博科娃女士与余秋雨进行对话,《驳文明冲突论》。
(二)演讲
到联合国两次演讲:第一次,2005年7月,在联合国“世界文化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利玛窦的结论》;第二次, 2013年10月,到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中华文化为何长寿?》。
到美国两次演讲:第一次,2005年4月,受邀到美国巡回演讲,在4所大学,2家协会和1个图书馆发表演讲: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中国文化的困境和出路》,北美华文作家协会《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所在》,马里兰大学《空间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君子的脚步》,耶鲁大学《时间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哈佛大学《中国文化所追求的集体人格》,休斯顿美南华文写作协会《中华文化的三大优势和四大泥潭》。第二次,2013年10月,在纽约大学演讲《中国文脉简述》。
到台湾四次演讲:余秋雨在台湾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书在台湾获得许多奖项,他有好几本书是先在台湾出版后来才在大陆出版的。从1991年起,他受到白先勇、林怀民、星云大师等人的邀请,先后四次到台湾各城市巡回演讲。
到澳门演讲:2010年3月,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同为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的有钟南山,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有孙家栋,昨天(7.31)“北斗三号”正是开通仪式上习总书记接近了这位“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的科学家。
在内地大学演讲:1992年开始,他到各地游览名山遗迹的时候,就是找出以前邀请他去讲学的邀请函,去发表演讲,再去心仪的地方踏访。
(三)到电视台做节目
除了北非、中东、南亚之行和欧洲之行的香港凤凰卫视的文化访谈节目之外,2006年,在香港凤凰卫视开设《秋雨时分》栏目,畅谈中华文化的优势和弱势;2003年以来,连续担任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综合素质三届评委,借助拥有几千万观众的平台传播文化。
(四)讲学
1992年开始,先后被许多大学聘为荣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复旦、上交、同济、上大、中科大、西交大等。
2010年4月,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2005年—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健全人格教育奠基教授”,每年在香港工作不少于半年。
2009年或2010年,北大讲学一年,《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
2012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秋雨书院”,招收中国文化史专业、中国艺术史专业的博士生
2018年4月—年底,将博士生课程在蜻蜓FM调频播放,结集成《中国文化必修课》。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每一次准备,每一次演讲,都是一次深入地思考。因此,在一次次演讲中,他对文化的思考逐步成熟,对文化的定义逐步丰满、规整。
总体来说,余秋雨是一个文化人,是一个传统文化深厚也具有世界眼光的文化人,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文化人,是一个能说会写的文化人,是一个既注重书本学习也注重现场到达的文化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