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0-4 10: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在著名学者费孝通“民族走廊”理论的启发下,河西走廊形成了“丝绸之路”文化探索现象,藏彝羌走廊形成“茶马古道”文化探索现象。“武陵民族走廊”理论提出后,最近二十年里,也形成了“路径”探索的热潮,有“川盐古道”“川鄂古道”等学术观点。2004年前后,首次出现“巴盐古道”学术概念,而且逐渐被老百姓接受。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样评说:“巴盐古道是继古代丝绸之路、玉石之路、茶马古道、蜀道之后的第五大古道,是维系川渝鄂湘黔边区土家、苗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又一情感之路、文化之脉。”2017年6月在渝东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举办的“中国 重庆石柱首届康养大会”提出,巴盐古道为中国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第三大古道。站位更加高远。此后,随着对巴盐古道探索研究的深入,出现“北纬30°金丝带”“武陵山金丝路”等学术观点。
古代巴人迁徙至武陵山后,开凿了四通八达的人行路。当地学者较为集中研究的就是穿越石柱的“巴盐古道”,并视为武陵民族走廊的经典路径。主要源于两大因素,一是便捷,二是国家启用。
据清朝傅维鳞的《明书》2卷《志二·方域志四》记载:“石柱宣抚司,古巴国地。秦属黔中,汉曰牂牁,后周改置施州,唐为清江郡,宋置石柱安抚使司,元及明,皆因之。地连黔播,入荆襄,有便道焉。人性豪悍,无所领。”其中所载之“便道”,即捷径。我们的先辈背运盐巴,负重远行,也定然会选择“便道”,少走弯路。过去的巴盐古道,现代的公路、高速路、高铁路等,选择经过石柱,就是选择的“便道”。这些“便道”,就是武陵山巴盐古道。
据《千年石柱》记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长时间“川盐济楚”国家行为,启用过巴盐古道。第一次发生于“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都源于长江航运受阻,不得已改走陆路。
2021年9月19日至21日,石柱巴盐古道志愿者重走巴盐古道,从石柱县至来凤县,行程八百余公里,他们探知的路线图为:四川自贡等地的盐巴,从四川盆地渝东地区,船运至石柱西沱古镇长江码头,由人力背运至湖北来凤盐街,再批发至附近区县,最远的则从酉水河船运至洞庭湖常德。
古代巴人寻找盐巴迁徙至武陵山。在三峡库心地区,如今还有井盐开采遗址。盐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才彰显金贵。有开采,自然就有交易。那些运输盐巴的路,尤其是被国家启用,就随之增加含金量。巴盐古道上的幺店子、老场镇、传统院落、寺庙、古树名木、歌舞、小说、戏剧等,就是巴盐古道厚重文明的历史见证。因此,有学者称巴盐古道是“中国最值钱的路”。
四川自贡,重庆石柱,湖北咸丰、来凤,湖南张家界、常德等,巴盐古道经过的地方,绝大多数在北纬30°,或者靠近北纬30°的武陵山范围。沿着巴盐古道,如今建成了高等级公路、高速路和高铁。在国家交通网络架构中,渝东石柱县有“七高三铁”,成为“渝东鄂西交通枢纽”,其实就是占据独特的地理区位。巴盐古道也就蝶变为现代化交通线。
由此可知,巴盐古道被誉为“中国最值钱的路”,不仅与盐巴运输历史有关,也与这些东西走向的现代化交通运输大通道有关。
巴盐古道承载的辉煌历史使命,到如今的交通枢纽格局的形成,盐道变迁,风采依旧,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康庄大道。研究巴盐古道,不仅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而且在长江经济带领域,也当有其现实意义。成为“武陵山北纬30°金丝路”,当之无愧。
作于2021年9月30日 作者罗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