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生活网-美好石柱·生活服务

查看: 75|回复: 0

[家庭亲子] 心理|让孩子失望的几个瞬间……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40

帖子

409

小石头

长者

Rank: 5Rank: 5

积分
1801
发表于 昨天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本帖最后由 开飞机的北塔 于 2024-11-22 14:32 编辑

很多网友都对“对父母感到失望的一瞬间”这个话题谈了自己的经历。看了他们的故事,才知道其实很多父母“伤害着孩子却不自知”。尤其是这四种“爱”,正在慢慢让孩子“失望”。


爱带着“附加条件”


网友@暮色说:父母的爱带着要求,让我如同被冷水从头浇下。


她的成绩一向不好,每次都排在班上中下等。高二那年,有一次月考她发挥超常,直接挤进了班上前二十。本以为会得到表扬,却听到妈妈说:“你这次总算考好了,要是还没考好,你爸爸已经想好不让你读书了,之前考的分多丢人啊,你爸都不想拿正眼看你。”


她说:那一瞬间,如同被凉水从头浇下,对父母的失望也从那一刻开始。


小时候,下雨天看见别人父母都来接,她羡慕不已,但是还是告诉自己“没关系,爸妈太忙,要懂事”。


因为她懂事,邻居们见她就夸,那时候爸爸就经常说:“真给我们长面子。”


奈何她成绩不太好,每次考试成绩出来,爸爸就指着她说:“你看看你考的什么,说出去我都不知道脸往哪儿放。”


那时候她想,“原来我的成绩是爸爸的面子”。


这句话很扎心,却代表了很多父母的言行:


考试考好了,妈妈才喜欢;


再不听话,就不喜欢你了;


考上好的大学,妈妈就答应你的要求;


每一句话都在表达“我爱你,取决于你表现得好不好”。


这种爱并不能称为爱,而是一场披着爱的“交易”,它就像马戏团被调教的动物一样,表现得好大家才喜欢。


孩子从三四岁开始,敏感神经发芽,就会有羞愧、自卑的感受,一旦孩子被“交易”,成长只会变得讨好和自卑。


辩手庞颖曾经说,她一定要做到“别人家的孩子”,爸爸才会在暑假的时候对她好。

微信图片_20241122142647.png

她觉得自己必须达到父母的期待,才配得到他们的爱。


后来,她在情感中非常缺乏安全感,会特别在乎伴侣的看法,对方一不满意她就觉得是在嫌弃自己。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经说:我们对孩子只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无条件地去爱,我们要爱他们本身,而不是爱他们所做的事。


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一种: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他都是我们的孩子,让他有安全感。


永远不要因为孩子做的事,而让爱打折扣。


经常要求孩子,自己却“破坏规则”


网友@匿名用户说:我已经高中毕业了,却差点被妈妈掐断气。


那天,她和弟弟因为一个英语单词争吵了起来。一旁的妈妈正在刷抖音,听见了争吵只责怪她“为什么不给弟弟讲作业”。


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就和妈妈吼了起来。结果妈妈就一耳光给她扇了过去,还斥责她:我说一句你顶十句是吧!


委屈的她,和妈妈对吼的声音越来越大,气不过的妈妈就拿长指甲掐她的脖子,掐得她满脸通红。


掐完以后又去抢她的手机,指着她说:天天玩手机,也没见你玩出个名堂来,有这个时间为什么不帮帮你弟弟?


当时她心里很不服气,吼道:凭什么你天天回家就知道看电视,对弟弟的作业不闻不问,我就应该什么都做?


她说:在她掐着我的那一刻,我开始恨她。


我们有没有发现“父母在不停地要求孩子,然后又亲自去破坏这种规则”的时候,孩子必然反抗。因为这样不对等的行为模式,更容易让孩子“违背”父母的管教。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哪一瞬间,会深深反感自己的父母?


一个孩子说:在公园里,妈妈给一米四五的我买了儿童票,并且说“一会检票,你弯着腰”,我因为撒谎挨了很多次揍,她自己为人处世却如此不诚实。


让孩子失望的不是父母的要求,而是要求孩子一个样子,自己的言行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言行不一致,达不到让孩子信服的资本。


心理学有一项研究表明:


父母与孩子无法达到对等的要求,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委屈心理,甚至不信任父母,久了以后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教育并不是父母的一句“你必须这样做”就能成功的,而是用榜样去征服孩子,让他愿意被你管教。你想成为理想中的父母,就要比孩子更多一步地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能力去管教孩子。

微信图片_202411221426471.png

甘愿做“盲人”,不愿去相信孩子


网友@烟雨平生说:


高考前夜,她被妹妹泼了一身的开水,额头上、脸上、手上,都受了不同程度的烫伤。因为要高考,她拿了点烫伤药和消炎药就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爸爸质问她:半夜三更,你惹妹妹做什么?


被烫伤的痛,加上高考的焦虑,让她情绪崩溃,她低吼:我睡得好好的,她就拿开水泼我,怎么成了我惹她了?


爸爸说:你没惹她,妹妹怎么可能这样,我看你是不想考试找的借口,还诬赖妹妹。


她当时就反驳:那是开水,是会烫死人的,为什么你总是偏向她?


爸爸却这样说:绝对是你做了什么惹到她了,不然怎么可能对你这样,你该反省自己。


她当时还想反驳,爸爸却说:我是你爸,说什么你都得听着,别给我找理由。


许多父母总是不由自主做了“盲”人,他们看不到孩子的内心,总用自己的思维去批判孩子的好坏。不管孩子做错事,还是没做错,父母都会用怀疑的态度去揣测,用高压的方式去处理,强行给孩子一种“你明明有错,还不承认”的感受。


狄更斯曾说:永远不要打破四样东西——信任、关系、诺言和心。如果父母打破了“信任”的这道开关,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心理学上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来建立他的真实感受。父母的不信任,对孩子来说就是浓浓的“否定”,它不仅打破了孩子的“自我”,还让孩子找不到价值感,于是孩子就在寻找自我和反抗父母之间挣扎。


人类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被相信。父母对孩子信任度的大小,决定了孩子能力的大小,相信孩子的内在力量,能给孩子传递爱和潜力,让孩子一生都自信。

微信图片_202411221426472.png

孩子需要父母时,他不在身边


网友@球墨型轻型洋航北上说:初中开始被人霸凌,妈妈一次也没为我撑过腰。


从初中开始,她在学校就被霸凌:


她被同学逼着交出自己的零花钱;


偷偷撕掉她的作业本,告诉老师她没有交作业;


偷她的纸和卫生巾,让她在姨妈期间弄脏裤子,然后偷偷拍照发到贴吧上让大家嘲笑她。


那时候妈妈一个月才回来一次。这些事,她在电话里和妈妈说过无数次,每次都会被骂一顿,说她不好好学习。


有一次,她不小心撞到班上的一个小痞子,结果就被他打了一顿,她带着一脸的伤回家。


那天刚好妈妈回家,她哭着讲这些时,得到的是羞辱的话:你读的是什么书,你不去惹别人会被打?你这样读书能有什么前途?


那时,她多么想让妈妈给她撑一下腰,但是她失望了。


她说:“我只是一个受伤想要鼓励的小女孩啊,为什么妈妈看不到?”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不是吼了他,骂了他,而是他最需要父母时,父母却没在他身边给他力量。当父母忽视孩子的需要时,总会在孩子脆弱的时候连拥抱都吝啬给一个。


没有父母撑腰的孩子,更容易成为问题孩子。就像这位女孩:因为怕被欺负,她不敢去学校,被学校和妈妈的双重夹击,她得了抑郁症,要依靠药物才能正常。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对父母有依恋感,都需要从父母身上获取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就是父母的关注、回应、陪伴和支持。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始终没给孩子精神支柱,等同于让孩子精神死亡。


心理学上的研究说明,孩子在出生到3岁这段时间,是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期。一旦确立,孩子会表现出积极快乐,活泼好动,乐于尝试的性格。反之,孩子则会表现出冷漠、易怒,形成孤僻性格。

微信图片_202411221426473.png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它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如果给不了孩子陪伴,至少你要告诉他“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永远是你的后盾”。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中说:“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是亲子关系的紧密关系。”


养孩子的初心是希望他快乐成长,养孩子的终极愿望,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创造出一片天地。


温暖的爱意、流动的情感是让孩子与父母连心的桥梁。我们要给孩子需要的爱,关注孩子的情感,而不是孩子做的事情符合不符合标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去破坏原则,而不是孩子有没有做到;任何时候,都该擦亮眼睛去相信孩子,永远站在他身后给他力量。


不论孩子多大,都始终将父母当作是出路和幸福,请千万别用你的“手”把孩子推开。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投诉举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