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生活网-美好石柱·生活服务

查看: 4352|回复: 0

[心灵疗愈] 心理|暗示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40

帖子

409

小石头

长者

Rank: 5Rank: 5

积分
1801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担心是一种诅咒,负面的话语会像暗示一般,带给孩子无尽的恐惧。孩子的心灵很脆弱,别因为你不经意的一句话,把他们推入深渊。


暑假里,我和几位家长约好了一起送孩子去学游泳。刚开始看到泳池时,孩子们都很激动。泡在水里,觉得又凉快又有趣,比待在空调房里有意思多了。


可其中一位妈妈,全程都很紧张:


“哎呀,不能这么游,你会呛水的。”


“你先靠着岸边学,小心点。”


小男孩也真的很听话,就一直待在浅水区慢慢试,等到教练来上课了,他也不敢站到中间去。


但泳池里的另一位家长,完全是另外一种做派:


“来,我给你拍几张,你这姿势太酷了。”


“你可太厉害了,教练一说你就会了,要是妈妈可不行......”


瞬间,这个小姑娘神气极了,不仅认真跟着教练学,还跟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怎么能游得更快更好。即便被教练指出动作不规范,她也毫不气馁,依然兴致勃勃地练着。


果然,她成了这几个孩子里最快学会游泳的那一个。而那个小男孩,还在练习一些简单的摆臂、蹬腿动作。


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都是零基础,上的课程都一样,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呢?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当父母不断地告诉孩子,“你学习能力很强,你很努力”时,孩子就会自动带入这个意识,不自觉地用行动证明父母的话,会学得越来越快。反之,当父母不断跟孩子说“你不会、你不行”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害怕、后退。

微信图片_20241119144916.png

在心理学上,这也叫“自证预言”。


在养育孩子这条路上,父母永远想象不到暗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1


央视《心理访谈》节目中,曾经有个女孩,名叫范成金。


她大学毕业10年,累计工作却不到半年。转眼就到33岁了,与她同龄的人早已成家立业,她却还在家里啃老,并不时地对父母“恶语相向”。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女孩委屈地说出自己的经历:


从小到大,她在父母眼里就是“干啥啥都不行”的人。她喜爱雕刻和服装设计,妈妈说:“你弄那有啥用,快去看你的书。”

微信图片_202411191449161.png

大学毕业后,她想创业,妈妈说:“你一事无成,你要成事儿了,我给你跪下。”


从小在这样的语言打击里长大,范成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高考复读了3年,才勉强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大学毕业后的她,曾找过一份销售的工作,可一遇上陌生人,她说话都结巴。


受挫后的她,想要回家休息调整一番,得到的却是更多的嘲讽与指责,母亲骂她没出息,父亲怪她不争气。再后来,她也找过几份工作,可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坚持做下去。


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个33岁的女孩,充满了怨恨和委屈:“父母折断了我的羽翼,却埋怨我不会翱翔。”


这天底下,没有父母真的希望孩子是“干啥啥不行”。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日复一日的语言暗示,早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有毒的种子,在持续的负能量供养下,越长越大,最终毁掉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上将人行为的建立分成三个阶段——定为、装为、变为。


其中,“定为”是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父母如何定义孩子的行为。如何看待你的孩子,这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基石。


当你老说孩子长得丑,他就真的会不爱照镜子、不爱拍照,然后变得自卑怯懦;


当你老说孩子脾气差,他就真的会容易张牙舞爪、言辞激烈,然后变得喜怒无常;


也许,我们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好,可不断的负面言语,却让他形成了对自己负面的看法。


他们就奔着你说的样子而去,最后变成了你嘴里一直暗示的样子。


请记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不会被外面的太阳灼伤,却常常被父母的言语烫伤。

微信图片_202411191449162.png

稍有不慎,他可能就活成了另一个人生。



2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要进行一个“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测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筛选。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但8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每个人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是罗森塔尔的话给了老师一种“暗示”,而老师们也常常这样说给这群学生听,奇迹就这样发生了。


还记得那个在里约奥运会上火遍全国的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吗?


在一期电视节目里,傅园慧的爸爸曾分享过一个小故事,我到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并时时为之感动着。


他说女儿刚进省队的时候,有个年龄比较大的队员,有一天突然跑到他跟前来,用讲笑话的口吻跟他说:


“你们家傅园慧在游泳队里说自己是天才诶。”


听到这句话后,他没有否定,而是非常认真地告诉那个人说:


“是的,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


在生活中,碰到很多父母,当别人夸自己的孩子时,总是表现得很谦逊,甚至会说:“还差的远呢,光这个好有什么用。”


但傅园慧说,她的父母不一样。他们从小就不断跟她说:“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天才。”然后,她也会一直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天才。”


正是父母的这些积极暗示与鼓励,让傅园慧成为了一个无比阳光自信的女孩,也让她站在了世界舞台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在这种暗示里长大的她,真诚坦言道:


“这个听起来挺傻的,但是当你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别人都不相信你的时候,或者攻击你的时候,这三句话就会成为你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这三句话就是: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天才!


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请给他什么样的积极暗示。


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暗示,就像是黑夜中的灯塔。不仅可以指引他们成长的方向,也会在他们疲惫、灰心的时候,给他们一缕希望,让他们更有勇气和信心。

微信图片_202411191449163.png


3


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特曾说: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的言语,总是能不动声色地影响着孩子的未来。那么,我们该怎么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呢?


01、多说肯定句,少说否定句!


当孩子考试考砸的时候,不妨试着把“你怎么这么粗心”改成“下次细心点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当孩子挑食的时候,不妨试着把“不吃蔬菜会变丑”改成“多吃蔬菜会变美”。


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会是用行动来认同你所说的。


02、多就事论事,少直接下结论!


一个玩手机的孩子,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吗?一个磨蹭的孩子,就一定是个懒散的孩子吗?肯定不是!


面对孩子的行为,不上纲上线,不恣意评价,要聚焦在解决问题,而非评价人格。


这样沟通,我们才是在真正帮助孩子变好,而不是制造新的矛盾与隔阂。


03、放下我们心中的“偏见”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心里时常住着一头小怪兽。当孩子赖床一次后,你就会天天盯着他几点起来;当孩子出门玩一次,你就会担心他跟人学坏;当孩子开始反驳你一句,你就会觉得他叛逆......


这里的小怪兽,名字就叫做“偏见”,它会默默偷走我们的信任。


不要因为孩子某一次的行为,就给他戴上某顶帽子。如果能放下心中的某些偏见,你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04、和孩子一起正向预期


与其盯着孩子现下的一些缺点,不如帮助他们找到已经有的一些优点;与其不放过某一次失利,不如协助他重拾信心。


正向预期不是为孩子设定一个够不着的目标,而是肯定孩子的付出和优势,并帮助他们把付出转化成结果,把优势变成更大的优势。


“你一定会考第一名的”,这句话并不是正向暗示,相反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但如果你说“你复习这么认真,只要考试的时候细心一点,我相信你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就能让孩子接收到“证据”+“期待”,自然结果也会是完全不一样的。


———


各位家长们,孩子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群体。你常说的那几句话,能重塑一个孩子,也能毁掉一个孩子。


积极暗示,或是消极暗示,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优秀,那么,请给孩子更多鼓励和认可吧,终有一天,你会看到他的改变!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投诉举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