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生活网-美好石柱·生活服务

查看: 264|回复: 0

[家庭亲子] 为什么对比以前,现在的孩子更玻璃心?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40

帖子

409

小石头

长者

Rank: 5Rank: 5

积分
1801
发表于 昨天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本帖最后由 开飞机的北塔 于 2024-11-22 15:18 编辑

追忆往昔,那些泛黄的照片和温馨的记忆中,我们或许都能找到一段共同的经历:小时候,无论是因为顽皮捣蛋还是成绩不佳,都免不了挨父母的打骂。然而,这些记忆中的孩子们,多数并未因此留下明显的心理阴影,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心理韧性。


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百般呵护,打骂不得却仍旧如此“玻璃心”?如此不易受挫?而选择绝境?

微信图片_20241122151102.png

一、以前家庭简朴但有温暖


在社会变迁的大潮中,从前的孩子生长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那时候,生活条件简朴,家庭成员较多。在大家庭的庇护下,孩子们拥有了天然的心理支持网络。从小在劳动中学习生存技能,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扶持,祖辈慈爱关怀,构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成长环境,也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心理韧性,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快乐,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这是现代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所难以比拟的。


二、以前父母粗犷但有原则


过去的教育方式或许严厉,但其中蕴含着朴素的智慧。父母的打骂并非毫无缘由,往往是出于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和对未来的深切期待。在那个年代,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遵守规则、承担责任、直面挫折也不轻言放弃。这种教育方式,虽然粗犷但有原则。

微信图片_202411221511021.png

现代育儿理念则强调鼓励式教育。但过度保护或溺爱削弱了孩子的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很少有父母能找到这个平衡点,既要提供安全感,也要给予适当的空间,以促进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是全家抬举,面对孩子“只唱好不唱衰”,没有树立良好的生活原则和生活榜样。孩子遇到困境,很容易玻璃心而难以受挫,退缩逃避,无法调适而选择绝境。


三、以前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


过去传统文化,集体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他们从小就懂得,个人的幸福与家庭、社会的和谐都息息相关。这种价值观树立培养其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也教会了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如何从大局出发,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只看见自己,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沼无法自拔。


现在孩子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强调个人凸显,除了在校学习科目繁多,校外培训还有各种五花八门。每天的学业压力没有良好的放松方法排解,注重“唯分数论”,焦虑到时常会出现“对玩都没有兴致”的表现,感到童年没有快乐,缺乏发现美和幸福的感受力。


然而,时光流转,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儿童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信息爆炸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实诱惑和心理压力。


过早地接触到了成人世界的复杂、学业竞争、网络霸凌、家庭期望,每一道成长的关卡无一例外都在现实考验着孩子们的心理韧性。往往难以做出恰当的情绪调节与应对策略。


构建心理韧性的策略


情感支持与沟通:建立开放、支持的家庭沟通环境,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倾听需求。家长和孩子同时分享快乐也要分享担忧。其次确保孩子知道失败是可以被接受的,强调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倡导“乐观教育”,教授孩子识别并挑战消极思维,用积极的视角来看待挫折,从而增强复原力。

微信图片_202411221511022.png

适当放手与独立: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给予孩子适度的自主权,让他们自我判断环境并尝试犯错,从而学习自我管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成功中积累自信。


树立正面榜样:日常生活中,家长注意面对困难的方式方法,展示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挑战和失败。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孩子潜移默化。


融入心理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注重情感教育与社会技能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教授孩子自我情绪识别、心理调节与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对待情绪的智慧。中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和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强调: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教会孩子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这对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非常重要。


素养教育&社区支持:教育孩子对社交媒体的批判性思考,判断信息是否有毒,减少不良信息影响,培养健康网络使用习惯。社区可构建儿童友好社群,提供专业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为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及时支持。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投诉举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