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气复杂多变,大家都进入了一个“乱穿衣”的时期,又正值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冷暖交替时一不小心就会中招。最近,一个多年不闻其名的呼吸道传染病悄然登场——百日咳。 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报告显示,2024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去年同期的近23倍,其中,死亡病例13例。 该病曾是全球儿童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相关疫苗成功研发并推广后,发病率才逐年下降。我国在1978年将百白破疫苗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疾病,按照免疫程序可免费、全程接种。 但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个体性免疫差异,仍然有感染的风险。 那么百日咳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又称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在冬春季最为常见。 病初时,症状类似感冒,除咳嗽外,也可能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低热等症状。当其他症状逐渐消失时,咳嗽反而加重,特点是日轻夜重,随后转变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发作时咳嗽成串出现,直到咳出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为止,紧跟着深长吸气,发出鸡鸣样吸气吼声。新生儿和婴幼儿常无典型的痉挛性咳嗽症状,往往咳嗽数声后出现屏气发绀,容易导致窒息、惊厥。奔跑、进食、受凉、烟熏、哭吵等因素均可诱发,发作前一般无明显预兆,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
2、百日咳是怎么传染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他们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播散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带菌飞沫后被感染。百日咳杆菌在体外生存力较弱,间接传播的可能性小。 百日咳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从潜伏期开始到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其是潜伏期末到出现咳嗽症状的2~3周传染性最强。
3、哪些人群要注意防护?
各年龄段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其中婴幼儿最为敏感,1岁以下婴幼儿是百日咳发病的高危人群,容易合并肺炎导致严重后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联合下发的《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指出,百日咳发病年龄高峰已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该人群已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因为青少年和成年人免疫系统相对成熟,患病后症状往往不明显,从而可能成为隐匿性传染源,感染婴幼儿。
4、如何应对百日咳?
①接种疫苗
目前我国使用的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百白破疫苗),总共包括4剂次接种,分别在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家长应遵从疫苗接种规范,按时带孩子完成全流程接种。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感染百日咳杆菌和接种百白破疫苗均不能产生终身免疫。研究发现,在接种疫苗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完全消失,如果出现流行高峰仍需加强接种。 ②日常防护 未全程接种过百白破疫苗的婴幼儿、5岁以下儿童、婴幼儿看护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在百日咳流行季节(冬春季)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跟咳嗽患者接触。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做好房间内的清洁和消毒,同时保证勤洗手、适当锻炼、合理作息、清淡饮食,以提高自身抵抗力。 ③及时就医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在咳嗽持续2周以上,同时伴有痉挛,咳嗽程度剧烈,尤其夜晚更加严重,或身边有类似病例后自己也出现相应症状时,应主动前往医院就医。确诊后要自觉隔离,在接受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全程要戴好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以免传染给他人。
来源:永川疾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