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5-19 08: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五、写稿的记者
汪万英在写稿 衣:你是啥时候开始写新闻的?
汪:2016年初,一个QQ好友联系我,汪老师,我看你空间里发了你们学校里那么多照片,仅仅发空间,看的人有限,你配点儿文字发到石柱生活网去,蛮多人看呢。我问有好多人看咯,他说生活网受众有十多万人。我想,如果有十多万人能看到我们学校的活动,那多好呀!我就把学校活动、校园环境等照片,配一些文字发到生活网。看的人确实很多,一篇的点击量常常有几千上万。有一回校长对我说,很多外地人都看到我们学校了,谢谢你哟。校长这样一说,我就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劲头就更足了。
在2016年底的时候,我接到一个电话:汪老师,我看你在石柱生活网写的新闻还可以,你也可以给我们投稿呢。我说你们是哪个哟?他说我们是石柱手机台呀。我想,有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来宣传我们学校,那不是更好吗?我就开始在石柱手机台发稿。
2017年10月,有个编辑通过QQ联系我:汪美女,新闻点子抓得不错,欢迎给我们投稿。我说你是哪儿的哟?他说我们是石柱报呀。我以前都没听说过,就问:还有石柱报呀?
衣:你以前没有听说过石柱报?(我有些惊诧:真是呆在象牙塔里的呀)
汪:我真没听说过。他说,我们不光有石柱报,还有石柱网呀。我想,在具有权威性的官方媒体上发稿,可信度、说服力肯定更高,这样宣传学校那不更好呀!我问怎么写哟,他就教我。
衣:教你?是哪一个编辑?
汪:你看过我写的《师傅管得宽》吗?文中的师傅说的就是这个人——梁德风老师。
衣:梁老师只比你大几岁,你管他叫师傅?
汪:对呀,师傅,他确实教会了我如何写新闻。写了一段时间我问他,我写得怎么样哟?他说,冷水发面,长进不大。我问,要怎么才进步快呢?他说你来当审读员吧,天天读我们的报纸,挑毛病。他叫我审读时莫光看错别字,要学习别人的文章是怎么写的。
衣:你当审读员多长时间呢?
汪:2018年底到2019年底。2020年初我做手术后,他们就不让我审读了。
衣:做审读员辛苦不?
汪:很辛苦的。编辑把报纸编排出来一般都在晚上十点后,读完差不多近十二点了。
衣:他们给你报酬不?
汪:不给报酬。我找别个学习,别人没收学费就不错了,还想要报酬?
衣:读报纸有收获不?
汪:收获很大,潜移默化间,我的稿子写得越来越顺了。
衣:你哪个时候开始写社会新闻的呢?
汪:2017年开学一周后的周前会上,有个初一的班主任反映他班有个娃儿没来,说读不起书了。我当时很震惊,这个年月还有读不起书的呀?周末,我就和先生去看这个孩子,看到她提一桶猪食正在喂猪。这个年龄的娃儿,在城里还在妈妈怀里撒娇呀,我的眼泪哗的一下就流了下来。她说她的妈妈在医院住院,爸爸在医院照顾妈妈,她如果不回来,这些猪只有饿死了。我问她想读书不?她说想呀,但是没有办法。我当时写了篇家访日志,刊发在《石柱报》上。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问那个班主任,得知这个孩子仍然没来。于是我又去了她家里。这次她妈妈出院了,父母都在家。我问她妈妈,怎么不送孩子读书呢?她说家里困难送不起。她爸爸又说了一句:“户口都没得,读了也不能参加考试,又有啥子用嘛。”这么大的娃儿,还没户口?
她妈妈坐下来给我摆了她家的情况。她是外乡人,因忍受不了家暴逃出来,流浪到这里,和这个男人住在一起的。而这个女儿,是这个男人在外面打工时捡的弃婴,现在还没上户口。了解情况后,我就带着那张《石柱报》去向当地政府反映了情况。他们高度重视,专门安排人到外乡去做这个女人丈夫的工作,动员他们到民政局去离了婚,她才和这个男人结了婚;当地派出所民警还专门到外地去调查,又在网上公示,他们夫妻才给娃儿办了收养手续,给娃儿上了户口。娃儿的户口有了,他们家被识别为贫困户,住院报销比例也提高了,多病的家庭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孩子也如愿上学了。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写新闻可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从此,我的笔触就由学校延伸到了社会,写了许多社会新闻。我的新闻报道,帮助了很多人,也改变了一些东西。比如某乡镇有个臭水沟,我去找相关领导沟通时,他说,你一个老师教好书就行了,莫来管闲事。我说我没有想把这个臭水沟曝光,只是想在你们把事情解决之后,我来做一个正面的宣传。臭水沟得到解决后,居民很高兴,我发了一篇新闻报道,政府的人也很高兴。
汪万英采访百岁老人 衣:我看你还写了很多人物通讯。
汪:是的。我一直都有一个想法,想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怎么才能变得更好呢?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就采访了一些先进人物,写了许多人物通讯。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产业致富带头人,有大爱的人,抗疫的大学生、医生,老师,抗美援朝老兵……总之,写的都是饱含正能量的人。这些通讯在《石柱报》出了二十多个整版呢,在“今日头条”“上游新闻”的点击量超六七十万,其中写抗美援朝老兵的《两次立功的机枪手》点击量超97万,写警民关系的《600余里星夜兼程送忘年交最后一程,兑现“我为你送终”的诺言》两天的点击量,就超过了100万。
衣:我发现你在新闻写作中,也是在寻找美、记录美,重大的活动呀,精彩的瞬间呀,优秀的人物呀。
汪:嗯嗯,是的哈。
衣:你在新闻写作中取得了哪些成绩呢?
汪:在2017年、2018年被石柱手机台评为优秀通讯员,2019年被县教委评为优秀通讯员。2021年,我的一篇《“网红竹”漂流千里西沱安新家》荣获重庆新闻奖报纸文字消息三等奖、重庆市区县报好新闻奖一等奖。这个奖还是挺有分量的,是新闻工作者比较看重的一个奖项。
汪万英采访蜂农采收蜂蜜
六、写文的作家
衣:你啥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呢?
汪:有一次,一个朋友就把我拉进重庆晚报副刊群英荟群,刚好遇到晒稿。那晚我正在写一篇纪念我公公的文章《无法忘却的记忆》,在还有几分钟截稿时我写完了,就晒了稿。没想到,第二天重庆晚报副刊竟然发了出来。这让我备受鼓舞,就开始写散文了。。
衣:在文学创作中有哪些收获呢?
汪:有多篇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在《重庆晚报》《重庆法治报》《中山日报》《武陵都市报》《湘江晨报》《石柱报》等报纸,《散文家》《当代党员》《城乡统筹》《重庆纪实》等杂志和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作家网、新浪网、华龙网、上游新闻等网站发表,文艺作品多次在县级、市级获奖。2021年5月入驻七一网,成为“七一文学专栏作家”。2022年3月,重庆市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大会还邀请我去参会呢。
衣:确实收获满满呐。在我看来,无论是刺绣、家访、拍照、写作,你都在追逐美;你的收获,是你追逐美的副产品,是在发现美的踪迹、记录美的瞬间、捍卫美的形象、传递美的理念中顺带的。
汪万英采访自强不息的老人 你曾经说,采访中益乡百岁老人给你很大的人生启示。有什么启示呢?
汪:这个老人很奇怪,106岁,冬天打光脚板,还在挖地,还去背柴,非常慈祥,还很健谈。她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一点儿也不悲观,成天乐呵呵的,还很乐观地生活。她的人生态度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我身体一直不好,对自己的人生持比较悲观的态度。采访了她之后,我的生活态度从此有了很大的改观,变得更阳光、更积极、更乐观了。
衣:你的收获,除了发表了很多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我看来,还有对生命的感悟。
汪万英参加重庆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大会
七、称职的妈妈
汪万英参加儿子本科毕业典礼 衣:你曾在文中说,其他事都是“打酱油”,唯独养娃儿是称职的。你的孩子保送北大,保研保博,还交换到瑞士留学,你确实了不起。
汪:还行吧。我觉得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应做好那个阶段该做的事情。娃儿从怀起到小学毕业,你就应该全心全意地陪他,主要的精力都在娃儿身上,把他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好,上初中后才不用太操心,才可以大胆地放飞。
衣:很多孩子过早地离开父母到外地读书,出了问题。你的孩子离开家庭到重庆读书,也才11岁。你是怎么教育的?
汪:我觉得很多家庭的孩子外出求学出问题,是父母没有做好准备。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他说,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要到重庆好学校去读书。我引导他,怎么才能进入重庆的好学校呢?爸妈没有那么多钱交高价,就只有靠学习成绩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到外地读书,不会洗衣服不会洗碗筷怎么生活呢?从小就要学做家务。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我鼓励他拿钱去打酱油,叫他先把账算好,找补的钱归他做零花钱;他给家里洗碗一周,我们奖励7元,逐步养成了独立的生活习惯。当然,平时沟通也很重要,我在每周星期五晚上,都要跟他通话两三个小时。养孩子就像放风筝,可以任他自由飞翔,但线一定要拽在父母手里,遇到风险随时能够收回来。
八、尽力而为的“酱油人”
衣:你为什么总说自己是打酱油的?
汪:说自己是打酱油的,是强调自己的不专业,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拍得好不好、写得好不好都没关系。
衣:你把自己定位为“打酱油”,但在我看来你是以专业的态度在做事。
汪:我这个人做事挺认真的,不管做啥事都尽力而为。尽力而为看似简单,要求非常高,近乎苛刻。学刺绣,把我的腰椎、颈椎坐坏了,治好后学书法,字没练好却又把腰椎搞遭了。生病时发誓说再也不那么拼命了,病好后却又忍不住坐下来,不刺绣,不写字,却敲起了键盘。我有个习惯,当日事当日毕。拍的照片当天必须整理出来,在睡觉前发到空间,写新闻也是如此,因此经常熬夜到一两点才睡觉。结果身体重度贫血,最严重时每走一步都要人牵着扶着。这几年其实就是以身体为代价取得了一点儿小小的进步。
后来在采访了5位百岁老人和11位抗美援朝老兵的过程中,我逐渐感悟到,人到最后拼的是健康。人生,其实可以让脚步缓一缓,不必太过匆忙。有时我也想,为啥要尽力而为?打个酱油不是很好吗?“打酱油”的说法,其实也是自我劝诫,让自己不要那么执着。
衣:有的人认为,你时常说自己是打酱油的,是不自信的表现。
汪:或许是吧。我拍照,写东西,都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在做,确实都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没有多少底气。
衣:但是你的酱油,很明显,不再是一块两块一斤的酱油,而是五六十一瓶的高级酱油。恭喜你,汪老师!
汪:谢谢你的美誉,辛苦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