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9-27 09: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刘建平,石柱民宗委干部,石柱土家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先行者。他为这次重走巴盐古道,联络到了咸丰县的文友——李方庆老师,他今年七十二岁,咸丰县知名学者,民族文化志愿者,他在活龙坪乡场上等着我们。
吃过午饭,我们出发。经过中路镇后不久,遇到塌方,只好改道绕行。绕行的路,因为昨夜的雨水冲刷,有的路段很难行,好在我们是越野车。行到主路后,我们到了一处风光优美之地,只见对面山顶上,如一条白龙匍匐,龙角上翘,一根孤石直立,又似一尊观音,迎风而立。
此时正好遇见几位玩耍的年轻人,经咨询,得知这山叫“石千担”,大约就是像翘起的扁担吧。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有一首诗这样写的:“利川有个石千担,离天只有三尺三,行人过路将弯腰,神仙见状把天抬。”此外就是“石千担”的一些照片,没有详细介绍。不过,从照片上细看,果然像翘起的扁担头。
我们在翻越“石千担”大山时,看见一股泉水从山间涌出,声音宏大,如水库开闸一般。我心头正纳闷这水从何而来呢,翻过山顶,却猛然间看见一块开阔的平地。原来,那一大股泉水,实乃平坝子的河水,洞穿而出,形成飞瀑。
我们问路边行人,得知这里叫“卯洞”,平坝叫“昌湾”。当然,这个“卯洞”不是来凤县的“卯洞”,来凤县的“卯洞”,可是土司的老巢。
过了沙溪,就是咸丰地界。李方庆老师在活龙坪乡的路口等着我们。但是,沙溪至活龙坪的路,年久失修,加之大雨过后,水凼特别多,车身之外不时溅起片片水瀑。
到活龙乡见到了李方庆老师,他热情地带我们到了大路坝。到达大路坝已经是晚上八点。
李方庆老师兴致甚浓,讲起了他正在研究的咸丰县“唐崖土司”修建的“茶盐古道”。老人还传授了土家的问候手势,展示了土家礼仪。开席唱过“土家敬酒歌”后,他演唱了哭嫁歌、哭丧歌等。
在吃饭时,李老师谈到了从利川中路到咸丰的巴盐古道路线图。原来,我们刚才行走在渝东南黔江区的土地上,这里距离黔江小南海很近。李老师说,我们从中路出发到活龙坪的路,不是巴盐古道。真正的路线应该为:中路-张高寨-大村-小村-清坪-把界-大河边-梅坪-赵家山-龙家界-咸丰。此时,我们才知道走了弯路。李老师答应将盐道路线图校订后标注出来,发给我们。
李老师提起话题,便收不住。他描述的最初的巴盐古道,相当艰险,后来有较大改善,各行业商贾为获取更大利益,联合起来出资对古道进行维修,以方便挑子客、背客打尖歇脚。巴盐古道上一般设置为“十五里一亭,三十里一店,六十里一栈”,逢溪沟还建有风雨桥。六十里大栈地方,一般修有禹王宫或关圣庙,以便挑子客背客拜神祈吉。而且在宫或庙中设有各类“牙行”,便于通商贸易,促进货物交流与转运。巴盐古道不仅繁荣了土家族地区的经济,而且四方八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让土家文化更加绚丽多姿。诸如土司宫廷文化,农耕节俗文化,祭祀信仰禁忌文化,婚丧嫁娶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娱乐健身医药文化等。其展现出的民族风情更加浓郁,也更具特色。巴盐古道上不仅洒满了挑子客与背客的汗水,而且还洒满了他们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动人心魄的美丽故事与歌谣,许多故事与歌谣至今还在土家流传,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民风民俗。
在李老师的讲述中,我们有了意外收获,李老师谈及的另一条盐道路线图:文斗-长顺-五里峡-邻水坝-黄溪-乌龟堡-小南海-大路坝-县坝-咸丰-来凤。这段路径,正是巴盐古道的一条次干道,从忠县东溪口出发,经忠县磨子乡,过石柱茶店、大歇、三河、蚕溪、卷店、沙子、栗新、金竹、新乐,再到湖北文斗。我过去只对石柱段做了调查,而对黔江咸丰段缺考,这次通过李老师的描述,正好弥补上去。
我们用餐毕,老人就把我们送到门口,唱起了“土家送客歌”:“送客呀送到大门口---”歌声沙哑而沧桑,我们却心甜如蜜。
夜空下,月光清朗,似乎正注视着这一群石柱、咸丰巴盐古道守望人,寄予着莫大希望,把古老的盐道文化传承,把古老的盐道精神传唱。
我们做着李老师教的告别手势,双手握住,两手手指并拢,不停煽动,如燕子翅膀。那个温馨场面,令我感动难忘。
此时我才知道,巴盐古道上,仍然有守望者,仍然有奔走相告的人,盐道虽然大多已经废弃,然盐道文化魅力犹存,居民古道热肠,盐道精神代代相传。(未完待续,作者 罗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