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4-1 11: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衣堍读书一百五十一 青年人怎样读书之怎么读书 ↑点击播放智能语音版
关于怎么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精读与泛读
精读与泛读,在我看来,十分重要,我要着重谈一下,主要分为四个要点。
(一)鼻炎与阅读
鼻炎与阅读风马牛不相及,怎么扯到一起来谈?我跟大家讲一讲我在一次就诊时听到的医生对病人和病人家属所说的话,这些话,我觉得和我们讲的阅读有关。一次我在重庆第三人民医院看鼻炎,在我被叫进诊疗室时,前面一个十来岁的年轻病人正准备离开。我听见这个教授对她妈妈说,你在今后的假期把你的孩子带出去四处转一转,在一个城市呆上四五天,看看她鼻子的反应,如果这四五天她感觉很舒服,那么,她高考时,你就让她考这个地方的大学,今后就在这个地方工作生活。
教授建议病人治疗鼻炎的方法,就是我们阅读从泛读向精读深入的方法,四处转转就是泛读;寻找适合自己让自己舒服舒适的地方,就是寻找自己心仪的作家和作品,就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目标和方向;找到了,就考这里的大学,停留下来,在这里工作生活,就是找到精读的对象,深入进去,深入研究。
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需要在泛读中寻找。无泛读,你无法寻找到自己钟爱的作品,无泛读,你的知识面就会很窄。但是没有精读,你就是蜻蜓点水,难有独特的见解,难有成果展现,难有成就,你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就会很少。
(二)三个名家的阅读观
这三个名家是余秋雨、三毛、白岩松。他们三个人的阅读观,很有意思。
余秋雨在一篇题为《书海茫茫》的文章中说:“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泄漏,生命的破碎,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余秋雨主张,读书不要盲目地读,读书就要读学养高深的人推荐的第一流大师的著作,提升自己,靠近大师,摆脱平庸。
三毛与余秋雨的阅读观截然相反,她说:“存心做学问之人,老以为不存心而也读书之类必然浪掷光阴。”她读书在于“自得其乐,乐在其中。”《论语》中的“游于艺”,她深得其味。“痴到深处,三宝必现,迷到终极,另有天地。”“就连只爱看书之人,其中多少而今靠笔乐饭。”
白岩松的观点和三毛差不多,不过,他对乐趣之说,说得更彻底:“读书是一种乐趣。最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乐趣的,是读书本身,而不是读书以后的结果。”急功近利的人在考虑,读了书能够带来什么好处。他主张,除了考试之外的阅读,让人乐此不疲的,就是阅读过程带来的喜悦。享受阅读的过程,在阅读中慢慢成长。他还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他就是主张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而不是学生时代16年的事。在阅读的浸润中,成长为一个有见识有见地的人。
三毛和白岩松额阅读观,是我一直推崇并践行的,我十分注重阅读的兴趣,因为我就是喜欢阅读才长期阅读的,好多人都说,你一天都读书,好苦哟,苦逼逼的,然而我像三毛一样自得其乐乐在其中。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余秋雨所注重的精读的乐趣。其实,三毛也是注重精读的,她说她看了上千遍的《水浒传》,上千篇!《红楼梦》更是她一生反复读过无数次的,《红楼梦》里的人物、情景,常常没来由地出现在她的散文里,她随手拈来,没有一点儿违和感。
(三)曾国藩的一通百通读书法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他却天资不高,笨小孩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里不再赘述,单凭他考了七次才中了秀才,考了三次才中了进士,就可知道他不是一个高智商的人。然而就是这样天赋不高的一个人,却成为了延缓清王朝灭亡的一品大臣,他是从读书人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品大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大臣;他被后世誉为“千古完人”“万代楷模”,“两个半完人”之那一“半”个,毛泽东、蒋介石都十分推崇这个人物。他的子孙后代也成就斐然。
他的治学经验,值得大家学学。
曾国藩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后,拜唐鉴为师,学到了一种读书方法:读书要专攻一种经(经史子集之经)书,一经若通,那么其它各种经书就可以触类旁通。如果急于求成,想一下子把全部经书都弄通,那就会连一种经书也弄不通。比如读韩退之,把他的所有书读完以后,再读其他人的。在很大程度上,曾国藩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一通百通”的精读方法。
这种一通百通的读书法,与书法练习“永”,声乐练习中的吊嗓“啊”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书法练习中,老师会要求习书者首先就要练习“永”字,练好了“永”字,掌握了永字八法,才允许练习其他字。练好了“永”字,你就掌握了你所习书派别的几乎所有的技法。我也喜欢书法,也书写毛笔字,我写过一万多个“永”字。我的体会很深刻,写好了“永”字,再写其他字,就容易许多。声乐练习中吊嗓一个月的“啊”,也是一样的,在这一个月里吊好了“啊”,就掌握了这个派别的发声方法,其他的就容易许多了。
(四)我的体验
我以前读书,追求的是快乐,享受读书的快乐,像陶渊明那样不求甚解,主要是泛读。
我现在读书呢,更注重的是精读。我精读一本书,一般读三遍。第一遍,快速浏览,懂与不懂都一路看将过去,对不懂的,不会作过多的停留,不去查阅资料、翻看字典。否则,不连贯的阅读,不爽快,无法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感。这第一遍,决定是否深入读下去,觉得好,就读第二遍,觉得不好,就丢开一边,读下一本了。看第二遍时,我就要做笔记了,自己的书,就在书中写画,借的书呢,我就找一个本子,或者打开电脑,把我的感动记下来,把我认为好的句子记下来。第二遍看完了,把做的笔记再看一遍,理一理,差不多就可以确定要写的主题了,就可以动笔了。我在动笔写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有不确定的地方,尤其是要引用的原文,一定要核实清楚,这时,我就要看第三遍。
觉得很好的书,我会经常翻,像余秋雨的,三毛的。有一本书,我读过两百多遍,叫《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我们总结一下:泛读和精读,各得其趣。轻松的泛读,其乐无穷;深入的精读,也会收获云开日出豁然开朗的喜悦。我们就是要在泛读中寻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来细细品读,来精读,让阅读的喜悦和辛苦的精读融为一体。你精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你会感到辛苦吗?不会。书海茫茫,图书馆的书,新华书店的书,多得很哪,你读得完吗?读不完的。你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一两个作者的书,就差不多了。
二、同名阅读
同名小说、电影的阅读,是一种有趣的体验。《一千零一夜》里阿拉丁的神话故事和电影《阿拉丁》,明显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电影《周渔的火车》和中篇小说《周渔的叫喊》,可以明显看出电影和小说不同手法对同一题材的处理;电影《归来》和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的对比,电影和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对比,会让你有更深刻的认知。在看了《流浪地球》小说和电影之后,你会发现,电影只是运用了小说科幻的内核,电影的情节只是选取了小说的一个片段。同名电影和小说,他们都源于同一个故事,但是由于电影和小说各是一种体裁,他们是独立的作品。但,如果我们留意,有意识地在看了小说之后看电影,或看了电影之后再看小说,我们会有很不错的艺术体验,同时,你通过不同方式表述同一问题得来的认知,更加简便和深刻。
三、整理录音
难得现场聆听大家的演讲,珍惜这个机会就是把他的演讲听明白,“榨干吃尽”——整理的过程才会更深入地领会他演讲的内涵,才会更全面地领略他演讲的风采,就像只有写读书笔记才能逼迫你把喜欢的书读个四五遍。
我的两次整理录音的经历。
2004年10月,时任市长王鸿举到县里来视察工作时在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领导安排我来整理。那时,我还不太会打字,边听,边用笔写在纸上,一句话,至少要听三遍,才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再交给打字员录入,快写的字又太潦草,需要坐在打字员旁边念,然后再校对,还要再顺一顺。他一个半小时的讲话,我整理了四五天,辛苦自不待言,可是收获满满的。我这个入行不久的县政府小秘书与正部级市长之间水平的差异,大到可以发电。反复听反复记反复校对还要反复读市长的讲话,真正地入脑入心了,可能由于相差太大,并不能完全领会市长讲话的精髓,但是仍然受到深深地震撼。
2018年12月16日,我到沙坪坝书城听曹文轩《推开写作之门》的演讲,之后我花6个多小时整理了曹文轩26分钟5000多字的讲话。这篇曹文轩演讲实录发表后,好多朋友都在朋友圈、在微信群、在QQ群里转发,阅读量达到8400多。好多朋友发来感谢的话,说我的辛苦整理让他们领会到了孩子作文教育的真谛。辛苦是当然的,其实,我的收益也是最大的,我听了四五次呢。
整理录音,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
四、集中提升
抓住写作的、演讲的机会,认真准备,集中力量,努力把自己所学的、所读的,转化为成果,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自己、促进阅读。有句话说得很好:“为了向对方传达自己想说的内容,我们会自觉把原来杂乱无章的想法组织起来,然后才能通顺地说或写出来。”这个把杂乱无章的想法组织起来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还有一句话说得更彻底:“不是你是行家要说要写,而是通过写和说,你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
只有写,只有通过写,你才会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促使你去补齐短板;只有在写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深,促进你深入地学;只有你通过写,才能将这些知识点转化为你的观点,而不仅仅是知道。
说,是从政人一项看家本领。为什么老师在石柱的政坛上占很大比例?这个现象值得大家思考。除了老师能够从政是因为他本身比较优秀以外,还有就是老师比一般从政的人更会说。年轻的同志练习讲的机会不会太多,然而讲的能力是我们工作出彩的一个基本功,就像写作一样。我们可以利用在家的时间,早中晚都可以,大声地诵读出来,抑扬顿挫地读出来,要让“口顺”。旅美作家哈金说他们在大学时说英语:“口说真的很痛苦,我的下巴、舌头、喉咙都说伤过。我的同学因为太痛所以不得不服用止痛药。”如果有机会讲的话,大家一定要精心地准备,全力以赴,要读顺,不要结结巴巴零零碎碎,能够脱稿讲的,一定要脱口讲。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记。
我本身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以前只是一个爱读书的读书人,但是我通过精读,写读书笔记、做现场分享,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参加这些活动,也是对读书活动的一种奖励,就像打游戏通关后的奖励。
五、持续用力
在一个领域里持续用力。美学老师李建中在我们毕业的时候送给我们一句话:“每年读一本书,坚持十年,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当时我们不信,我们每周都要看两三本书呢,而他说每年只看一本,还要成为专家?但是,当我们十六年后在武汉相聚时发现,我们没有一个同学做到了李教授所说的,在一个领域内一年读一本连续读十年。没有成为专家的我们,似乎明白了努力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