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生活网-美好石柱·生活服务

查看: 16362|回复: 4

银杏堂传奇故事汇编丨前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7 10: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微信图片_20201027103639.png


银杏堂传奇故事汇编
作者:杨再奎 湛小燕

  银杏堂:原名蟠龙寺,历史笔误盘龙寺。又名宝林寺,清乾隆二年后更名银杏寺,后又更名银杏堂。是石柱县境内最大的寺院,明朝时期其建设规模在西南地区都是首屈一指。

图片1.jpg

  银杏堂坐落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河嘴乡银杏堂村的龙盘山中。寺院始建于唐代,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乃西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皇家寺院,与梁平双桂堂合称川东姊妹堂。清代寺庙曾一度香火繁荣,名盛川东。1984年12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将银杏堂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升级为重庆市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至于寺庙建于何朝何代,说法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寺庙更名年代这一说相同:乾隆二年与梁平双桂堂同步更名,合称姊妹堂,号川东二堂,银杏堂修建在前为姐,双桂堂(原名福国寺,清顺治九年动工,十六年修建完工)为妹。
  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王萦绪编撰的《石柱厅志》中记载:“银杏,乃厅境大刹,创建久远,殿宇深邃,僧徒繁多。银杏且岁开坛,授具足戒,乾隆初透月和尚著名远近,始刊语录流传,则油滑浅薄语,所作诗文皆鄙陋不雅驯,直粗识字句,一俗僧耳,前明万历丙辰,宫保尚书卫承芳撰寺碑,亦平庸无义。岂土人假其衔名耶,抑捉刀者代为应付耶?”。

图片2.jpg

  道光二十三年直隶石柱厅同知王槐龄纂辑《补辑石柱厅新志》记录:“银杏寺,在城东北二百里,创自明万历中(其时有宫保尚书卫承芳撰碑文,旧志以平庸未录,今遗),厅内大刹也,殿宇深邃,僧徒繁多。每岁开坛,授具足戒,(乾隆初有僧透月,著名远近,诗文鄙陋,语录浅薄,一俗僧耳,非竺岫、净石比也。”
  寺内新从农户粪坑内挖掘出的光绪二十年残碑中又记:…云至大至刚至今血食千年,历代累次加封…”因是残碑,上段文字尽失。
  乾隆十六年石碑中又载:究考古殿梁记,乃复辟于明之正德庚辰,有果聪和尚为重开住持建大殿,嘉靖戊午有大舟和尚修前殿,方其隆盛,却遭兵燹致殿宇废。
  该碑还刻有“石柱宣慰司先任宣慰使马宗大,现任宣慰使马孔昭碑文落款有:本堂正宗三十六世中兴弘法沙门真明谨撰并书等文字。只可惜此碑也残缺不全。
  分析以上史料,无法介定寺庙的确切修建年代,厅志说年代久远,补志确定为明正德年初,而光绪年碑又写至今血食千年,乾隆十六年碑记又载明万历年初复建古南宾之遗刹。
  以上为寺庙可查史料,除此之外,本地民间还流传这样一种传说:“此处原准备用来建县衙,建造前共选定两处,两处的地理环境、风水都相宜,究竟选择那里一时难以定夺,便采用了称泥土重量的方法来决策,同等体积的泥土哪方的重就在那方建县衙,结果南宾镇的泥土重于蟠龙山,县城就自然改地而建了。”民间又有一传说版本:选址取土时,在现在的庙址处曾挖出来一尊石头菩萨,疑是菩萨显灵而改修庙了。
  不管以上传说是否真实,近千年的代代口传夸大了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肯定是有一些影踪的,要不然是不会有此传闻的。
  按以上史料和传说,笔者曾做了这样一翻推论。如果照寺内光绪二十年碑文记载往前推一千年,应该是公元752年前后,那就是唐玄宗时期。
  如果按乾隆十六年碑记推论,复避古南宾之遗刹。银杏堂就应该是在南宾县建置时期就存在了。而不应该是补志所载明正德年间始建。因为:史载石柱初建县历史沿革为;唐五德二年(619年)析蒲州(今万州)武宁县西界之地,置南宾县。南宋建炎(1127至1130年)时设石柱安抚司,明废南宾县,并入丰都,明洪武八年(1357年)升石柱宣抚司。明天启元年(1621年)升石柱宣慰司,清乾隆改石柱直隶厅。
  根椐县史沿革和碑载古南宾之遗刹一说,银杏堂建寺年代至少应该推至南宋以前。
  另外:民间建县选址传说中的县城南宾县,建县是在唐武德二年(619年),与南宋建石柱安抚司前后相差508年。笔者曾经想过,民间传说中的建县是不是指的安抚司城。然根椐乾隆十六年古碑所载内容,确难以相符。传闻中的内容,更多的所指应是唐代初建南宾县。
  我们都知道盛唐时期的经济是很繁荣的,许多的人曾一度因心无信仰而荒淫奢华地活着,违背社会伦理和朝纲的事经常发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定。面对如此窘境,朝廷迫切需要一种思想来教化子民,而佛教因其核心思想教人从善,正符合当时社会所需条件,从而得到了兴盛。
  自唐贞观初年(627年)唐玄奘外出西域取经,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回国后,朝野上下都广修庙宇推行佛教,各地也纷纷效仿。在近百年时间里,华夏大地各种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举国上下大小庙宇难计其数。
  当时的蜀地也不例外,更何况佛教初入华夏之时,大多修行佛法的高僧都在蜀地,特别是隋代藏于蜀地深山里修行佛法的高僧更是众多,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未西行取经前,也曾入蜀地四下拜访修行高僧学佛,并在成都受具足戒,事后才踏上西行之路的。
  从佛教历史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远在随唐时期蜀地的佛教事业与中原地区相比,其盛兴程度都是中原地区没法比的。《川滇黔佛考(又作西南佛教考证录)》中也明确记载大唐时期随着朝廷对佛教的重视,各种大小寺院如雨后春笋般在蜀地出现,原隐居于西南山中修行的高僧也奔赴华夏各地开设道场宏扬佛法。
  回过头来再说石柱的佛教事业,石柱乾隆年厅志寺院志中记载:“汉以后民多奉佛,边省为甚,土俗更甚,厅地三里十甲,释老之宫,不可胜数。守土者愧德位不逮,前贤不能尽为毁除,未免抱歉。”此段文字充分证明了早在明清以前石柱境内寺庙繁多,只因毁坏严重,至清代后所剩无几。
  思索以上史料和民间传说,笔者也曾一度困惑:一个曾一度拥有近五平方公里的大刹,为何在众多的史料里找不到踪迹,是漏记还是有其它的原因。后来,在闲阅《易经像数风水》一书得到启发,再结合当地民间流传的从地里挖出菩萨改县城于南宾一说,大致解开了建寺原因。
  我们都知道,华夏大地自开国立朝伊始,建都建府都特别迷信风水,上至皇帝,中到将相侯爵、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谁都会给自己的都城、官邸、宅舍选一处好的地修建。通常情况下,国看大风水,民看小风水。根据当时的风俗,石柱(旧时称南宾)立县时官吏们也免不了在辖区内寻觅一块风水宝地来建县衙。银杏堂地处施州(今湖北恩施)与万州的交接处,其地理位置属石柱的东北门户,就是不具备建县条件,至少也应该建一个边关重防机构。向这样的地方修县选址前,风水先生们会毫无疑问地来到此处查勘。而事实上无论哪一个看风水的先生看到银杏堂的地理状况,都会被此处的风水所迷惑。

图片3.jpg

  为什么在这我要用迷惑二字呢?只因此处的确为一块风水宝地,并且还暗藏许多地理风水玄机,站在灵鹫峰上注视对面,初看最远处的山峰,峰型似一个金元宝立在眼前,而细看确又像皇帝用的玉玺横放在笔架后(山前还有一座笔架型小山)。如与周围山水同看此山又似一尊男性佛像仰面平躺在山间,更为奇特的是在它右边又有一尊女身像也是仰面平趟(此女像民间称之为观音菩萨睡像)。两尊佛像头顶相对,中间略微隆起的山峰似一道睡枕将两头隔开,平和安详地沉睡着。如此地理环境,翻开古代关于风水学图书,无论《圣人伏羲氏》仰观天象,中察人间景象,耳听世音纳韵、《河图洛书》主宰者理,对待者数,流行者气,还是采用《先天伏义易卦图》、《后天文王圣卦图》之说,银杏堂的地理环境与龙脉风水完全相合,实乃一块风水宝地。

图片4.jpg

  既是龙脉为何又要放弃在此建城而另择其他呢?首先得了解风水学关于龙脉的注解,所谓龙脉就是出天子之地,龙脉又分阴龙脉和阳龙脉,阴龙脉属墓地,用于葬死人用,谁家先人葬于此不出三代必出天子。阳龙脉通常用于建皇城或陪都用。只可惜世间万物都是千变万化,水土、山川运动会不断地摧毁和造就新的龙脉出来,古代封建王朝不可能每发现一个就修一个城,或是派兵镇守,最终的办法就是用修建庙宇来镇住,这样的话既省力、省钱、省事,又可起到保全王位、避邪镇魔、泽福于民之作用,古往今来,这就是为何好风水尽被寺院占据的实因了。
  盘龙山银杏堂既是风水宝地,选择作为县衙住地自应是合理之选择,为何又要放弃呢?原因难道真是民间所说的泥土重量和挖出菩萨之说吗?其实不然,真正放弃的原因应该是听信了风水之说,因为此处风水暗藏许多玄机,不但是龙脉,而是阴阳双脉,修城于此,必遭战火,吾佛于山,泽福于民。南宾一方水土必出贤士大夫,将相侯爵。
  表面上看,朱雀位(正南方)有山似元宝、玉玺,有钱有权,玄武位(正北方)又是灵鹫峰龙头,龙头前又是官渡河,坎水从峰两旁入河,白虎位(正西方)山峰重叠环抱如臂,就青龙位(正东方)稍弱,漏口缺峰挡。风水学有这样一种说法,“宁可青龙高万丈,不愿白虎抬寸头。”而银杏堂的风水是白虎高于青龙,作为家居风水,只要找准穴眼,那绝对是好风水,而作为府邸那就大不一样了,青龙表示文官,白虎为武将,如建县城于此,武必胜文,再加上此处又为龙脉,出的武将太多,必招至战火连连,老百姓必遭灾祸,更何况上苍在造就此处风水的同时,将白虎位上的山峰也塑成观音菩萨样睡于峰脊,朱雀位也同成佛像,演变成多种景象迷乱人眼。明摆着是要镇住此条阳脉的龙气外泄,以免生灵涂碳,民间又何抗天命之违呢?还不赶快顺应天意修一座庙宇将阴脉镇住保天下太平呢?
  还有另一原因:从南宾定位风水,银杏堂为东北位,八卦称艮位,乃鬼藏之地,石柱西沱镇乃白虎正位,因此为何两座大寺庙银杏堂、南城寺只建在此两处了。
  关于以上闲述,并非单一笔者自撰,寺院残存古碑也有部份论述。其文如下:赏观坤鸡之内,凡得钟灵奇秀之福地,必有贤士大夫,以崇功者皆应吾佛世尊于灵山之,记嘱也间或盛业兴废之不常,亦时遇理数之有待玄,龙盘山银杏堂寺者乃古迹之招提,其龙脉发生迢逅,难审近数里许,耸然而起,巍峨层迭,偃然而伏,曲折蜿蜒,而穴焉于中,古寺森然,残階墄然,梅竹环然,松柏行然,仰之屏山叠翠,俯之带水湍环,佳葩异木,四季芳菲,紫雾彤云常,时乘霭林,簌泉琴频闻书夜,猿歌鸟咏每听阴晴壮瞿塘之胜地,冠石柱之精,阑第肇刱世远,无稽于中,兴废亦莫知几何也。
  其实,关于古寺什么年代修建并不重要,建于唐朝也罢,建于宋朝也罢,建于明代也罢,反正寺院是实实在在的古寺。
  银杏堂既然是千年古刹,必然有着众多的传奇故事和未解之谜。
  例如:古碑残文中曾有这样一断文字:……广东被孚,教南移登什结於此山……成败迭相。此句中被孚之人是谁?是指南明隆武帝还是另有其人?谁又转移到银杏堂来了?是整个南明朝廷迁于此处,还是单指永历皇帝?教字又暗示什么?
  1648年朱蓉蕃于夔州(今重庆奉节)私立朝廷之后,为何起兵十万攻打石柱?整个战争为何又是毁灭性的打击?相国吕大器为何闻石柱被寇除发兵急救外,还冒着生命之危急赴石柱?后又知何事不可为从石退黔?寺庙壁画和柱头为何都只配八条龙?清代重修之时又为何人抹去前朝所有文字记载资料等等未解之迷。
  其次:千年皇家古刹---银杏堂,有着许多传奇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长久流传于民间,成为附近村民茶余饭后的话源。千百年来,人们用寺院附近的山山水水的灵性和大自然巧夺天工修塑成的各种形态,以及历史上所发生的某些事件,编织成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神奇故事,一代又一代地口口相传,最终演变出今天的传奇故事。下面,我们将这些故事编写成书,分《未解之迷》和《传奇故事》两大部分,以飨读者。


相关链接:银杏堂传奇故事汇编丨第一章第一节:建寺之谜
你让我生活在地狱,我就毁掉你的天堂

4016

主题

3万

帖子

2万

小石头

传奇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31989
发表于 2020-10-27 14:04: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涨姿势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0-10-27 17:44: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0-10-27 17:54: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已读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0-10-28 07:52: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中国重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投诉举报 返回列表